南懷瑾老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明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學問之道就是「絕學無憂」。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乾乾淨淨,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理由就在這裡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種修養,可以做到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修道的人,光是能知天下事太不夠了,要超越一切形而下的境界,必須先要做到清凈無為。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穫,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清朝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詩人的趙翼,講作詩作文章的道理,他說「窮而後工」,如果希望詩文做得好,必須是經歷過苦難倒霉。環境越窮,文章詩詞越好,千古的文人,好的文學家都是倒霉人。這並不是運氣的關係,而是人到了功名富貴沒有,人際關係也淡薄,複雜的事情就少了,坐在那裡也沒有別的事情做,專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辭句,詩文當然就會好。等到得志以後,一切情緒境界改變,文章也寫不出來了。就算偶爾有個意境來,剛提筆要寫,部屬又來請示,他喊了一聲報告,又把那個意境趕跑了。所以,文章學問,的確是「窮而後工」,這是中國千古的名言。

清人趙翼,吹牛說自己詩文好,留下了兩句詩:「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這是引用《孟子》的典故,說熊掌與魚二者不可得兼的意思,兩樣好菜不能同時來。趙翼借用《孟子》這兩句話,描寫自己又想學問文章好,又喜歡錢多官位大。結果,他說自己一輩子,文章也沒有寫好,官也沒有做大,錢也沒有賺夠,一輩子不上不下,懸在半空之中。這是他的客氣話,實際上,他的學問非常了不起,在三百年的文化歷史中,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總之,求學問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愈加愈多,知識也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識學問,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減少。所以學問是加法,修道是減法;做學問是吃補藥,修道是瀉藥,什麼都要空掉,這兩者相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一般學道的人,都是求有,自己實際上都在加。本來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有的人學佛學道,有一個功利目的的思想;對世間的事情失意了,失敗了,或者看不慣了,或者自己不合適了,就跑來修道。心中想,也許這方面可以超越,學會了比別人好,學會了可以解脫生死,可以跑到太空去玩……這種思想都是功利主義的思想,是「為學日益」的思想和動機,與「為道日損」完全背道而馳,也就是修道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在這裡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這就是我們讀了《老子》以後,自己應該反省的地方。
 

本文摘錄自南師懷瑾先生著述《老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