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我走的路線不迷信,非常地誠懇,學佛修行切莫自作聰明


《童子禮佛圖》軸,明,陳洪綬繪,絹本,設色,縱150cm,橫67.3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驕慢之心。拜佛禮佛,嚴肅、誠敬、莊嚴、肅靜,保持這個境界。肅然起敬,就清凈了,靈明心,無妄想心,全都現前。成佛成聖賢,都是由肅然起敬做起。拜佛很重要,尤其學密宗,第一個條件要先拜佛,先叩十萬個大頭再來。

我當年學佛,說信就信,說拜就拜,地上什麼也不鋪,早晚必定叩一百個頭,規規矩矩,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拜佛時,覺得佛就在前面一樣,如果說還發不起這個心,連拜佛都懷疑,這是你罪業深重傲慢。學佛的人不能不拜佛,人要找一個怕的,如果沒有一個東西在心中令你起恭敬心,就是敬心生不起來,心也當然不會專一。

尤其是學佛學道,自己檢查自己,如果恭敬心沒有發起,想上路是很難的。所以學大乘佛法,先要學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一一要去做,敬「他」就是敬自己。

你不要認為前行修的加行可以馬虎,那是不能馬虎的,也就是劉備吩咐他兒子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我們現在一般正式講修持,不管在家與出家,前行的準備加行道,根本沒有修過,也不夠格,根本沒有基礎。拜佛、禮佛這些都是加行,連誠敬的心都沒有發起,所以加行道等於沒有修。

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外面先要搭一個架子,一切準備好,才開始打地基,這些都是加行道。現在人學佛,尤其現在知識分子學佛,這套絕不肯做,覺得太接近於迷信,不幹的,所以教化時只好撇開了這個法門,拿方便來接引。但是當他自己真有所見以後,起了恭敬心,應該會知道;不過很少有,所以我們修持應該先要了解。

像諸位,當然包括出家與在家的,為什麼修持那麼困難?老實講,前行基礎根本沒有準備好,只是情緒化地出家;如果是理性地出家,這個修持前行嚴重得很,很多佛經都提到過,不過我們看經典,就把它馬虎過去,現在人尤其喜歡快,能夠快就好,基礎的都不大喜歡,因此忽略了前行的修持。知識分子更容易犯這個錯誤,喜歡在理解上搞。

實際上前行的心理,就是愚夫愚婦之信,那完全是對的,極高明而道中庸,到了頂高處迴轉來一看,那個愚夫愚婦之誠信是對的,也就是道中行。我們很可憐,搞的都是半吊子,上不能做第一流上上智,下不能做下下等的修法,不從基本來,因此成就很困難,這是我很懇切地告訴諸位的老實話。

譬如像我個人的經驗,年輕時候修這些,老實講,我走的路線跟你們不同,非常地不迷信,但是非常地誠懇。迷信跟誠懇看起來幾乎是一樣,事實上是有差別的,該要做的,我就去做,當我做的時候就是誠懇,絕不自作聰明搞形式主義,不然寧可不辦。比方像拜佛,像密宗的修供養,該什麼時候上供養水,泡茶供養佛,我就什麼時候做,那硬是做到。因此我現在會轉來想,大概這個就是個性跟諸位不同吧。


《童子禮佛圖》又稱《戲嬰圖》,圖中描繪四名兒童搭佛塔禮佛的情景。明,陳洪綬繪。陳洪綬(1597—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


 

來源:南懷瑾老師《習禪錄影》《如何修證佛法》《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