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語錄分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如何發願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如何發願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什麼叫做「於大圓覺起增上心」呢?有一個原則要把握住,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圓滿清淨的,叫作大圓覺,但是,現在卻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來的大圓滿,大清淨覺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覺悟,那麼,第一步要怎麼走呢?如何起步呢?──「當發清淨大願」,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發願。發願就是一般所講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標。「願」就唯識學來講,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個名稱叫「願」。
為了自我滿足,自私自利叫欲。犧牲自我,超越自我,為了利他,發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名願,此謂清淨大願、大悲大願,或者大行大願。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四個方向、目標──慈、悲、喜、捨,這是四大行願,一切的修行都要朝這個大方向去做。換句話說,學佛的人作人做事,離不開這四個字的內涵、標準、原則。到了最後,連「慈悲喜捨」也要捨掉,達到大圓滿清淨覺性的境地。
發願是學佛的第一步,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教我們如何發願。這一段等於是大乘菩薩的發願文。我們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發願,看你的目標是求什麼,一般人拜佛求什麼呢?求菩薩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發大財,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義思想。
菩薩很難做唷!人家磕一個頭很簡單,脖子彎一彎,你就要保佑他這樣那樣,保佑不到,便說這個菩薩不靈。當菩薩很可憐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個頭,要求那麼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報,何況磕個頭算不了什麼善事。真正學佛發願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唸咒、觀想、參禪時,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同時,還要「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學佛須靠善知識指引,所以,學佛者都希望能夠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備正知正見的明師。善知識不僅代表人,也代表經教,經典也是善知識。經典分為了義教與不了義教,了義教是徹底的佛法,是我們的善知識;不了義教是方便教育,僅作為參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一開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麼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麼,什麼是二乘呢?聲聞與緣覺。
我們講到這裏,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們,有很多的見解都屬於外道而不自知。在我個人的觀點看來,現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滲和了許多外道知見,譬如以打坐來說,有人說子午卯酉的時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則說非在子午卯酉的時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時辰能不能打坐這是道家的觀念,而且這還不是正統道家的觀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時空的觀念,那裏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風水選日子都是同樣的道理,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是時時大吉,方方大利,萬法唯心嘛!
講到外道,我勸各位不要隨便罵人家外道,你懂不懂這些外道?不懂,隨便說人家是外道,這是仇恨心理,看別人不起,如此則違反學佛的道理,學佛的人應該尊重任何人。佛要我們發願,希望學佛時不要碰到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聲聞與緣覺總不是外道吧!聲聞與緣覺是羅漢境界,怎麼是外道呢?不!你翻開「楞嚴經」看,佛在最後講五十種陰魔,還在罵聲聞與緣覺屬於外道。為什麼呢?他們還在「心外求法」,換句話說,還沒有徹底地明心見性,雖然到了羅漢境界,只明白了一半,還未圓滿。
依「圓覺經」來講,還沒有達到大圓覺境界。在禪宗而言,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他講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沒有證得大圓滿自性以前,沒有徹底地明心見性以前,所有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屬於外道知見。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圓覺經略說》第五章 彌勒菩薩╱ p. 220
#南懷瑾老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