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略釋》第一品 丙五、能滅不定罪業喻_14
論中譬喻,菩提心如劫末火,表示「本覺智慧」瞬間能滅三界實有之五種妄想,然後保任本覺,以及融攝一切就是主要的修行,並沒有其他的修行需要再添加。
《入菩薩行論略釋》
丙五、能滅不定罪業喻
14. 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古德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我們能起心動念的心是妄心,今天懺悔了,明天便隨習氣再造新業,停止不住,需要時時保持覺知正念,方能遏止。所以神秀大師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我們能起心動念的心是妄心,今天懺悔了,明天便隨習氣再造新業,停止不住,需要時時保持覺知正念,方能遏止。所以神秀大師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這種漸修的模式,明顯的與頓悟的圓教法門不同。
劫末之火,在成、住、壞、空,四中劫之「壞劫」內,其中之二十小劫之劫末,火劫能滅欲界諸天地乃至「初禪天」,水劫滅「二禪天」,風劫滅「三禪天」,唯「四禪」安隱,不受三災。
論中譬喻,菩提心如劫末火,表示「本覺智慧」瞬間能滅三界實有之五種妄想(註1),然後保任本覺,以及融攝一切就是主要的修行,並沒有其他的修行需要再添加,當然也不妨礙你念佛觀想或修菩薩轉化道,聲聞出離道等等,但行者必須處於融攝的狀態,而不是被所修的法門再度牽制,反而再次成為一種侷限,這對實修毫無幫助,只會再培養二元的習氣而已。
圓頓的法門,是達摩祖師傳至六祖惠能的傳承,然後才有一華開五葉的五宗:「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禪法。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此三界唯心所造,非天、非人、非自然所生,若依此見,是為佛教,不依此見,則非佛所說。
.........................................................
註1:
五種妄想,即五蘊妄想:色蘊爲堅固妄想。受蘊爲虛明妄想。想蘊爲融通妄想。行蘊爲幽隱妄想。識蘊爲顛倒妄想。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