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略釋》第一品 丙三、得果無盡喻_12

 
禪師之法語乃指示心性之所在,所傳承的是「諸佛密義」。
圖:佛陀拈花,迦葉微笑。


《入菩薩行論略釋》

             丙三、得果無盡喻

12.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禪師之法語乃指示心性之所在,所傳承的是「諸佛密義」。因心法傳承恐人不信,故後有付衣缽以為傳承之信物;祖師透過身體的表示或象徵物就能讓弟子頓悟心性,是「持明表示」的傳承;透過口語,文字講述經典的綱要、宗旨,則是「口授」(或稱口耳)的傳承。
 

「口授傳承」是相對普遍的「漸修」系統,比如初期古代印度的佛弟子,因為尚未有書面的文字,則由阿闍梨與弟子間,唸誦佛語以傳承。
 

「持明表示傳」是「秘密」的傳承,比如以俱有象徵三身證德的法器,如象徵法身的虛空,報身的孔雀翎,化身的水月;乃至同俱三身象徵的鏡子、水晶等象徵。這類傳承不是以文字,而是善巧的運用自然的象徵物來表示我們的真實心性,這是秘密的、更深層的,而且超越語言文字的持明表示傳承。

「持明表示傳」是「秘密」的傳承,比如以俱有象徵三身證德的法器,如象徵法身的虛空,報身的孔雀翎,化身的水月...
 

心性的直接傳承是為「諸佛密義傳」,其為代代相傳,尤其在此諸佛已示現涅槃的時代,歷代上師則必需「荷擔如來」家業,將此諸佛真實的密義傳承下去,是以弟子觀上師即為佛,而其師恩較佛恩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傳承以「頓悟」的方式進行,既不限制在是否使用語言,也不限制在是否使用象徵物。後因此心法傳承恐人不信,才有衣缽傳承以服眾,如佛陀或者龍樹菩薩涅槃後的衣鉢、法器等。
 

如臨濟禪師之「四料簡」:
 

奪人不奪境、

奪境不奪人、

人境兩俱奪、

人境俱不奪。
 

有時大喝一聲,截斷眾流;有時寂然以接;有時隨手取著便揭示;有時接而不接;有時不接而接。有時⋯⋯總之變化之妙,存乎一心,不可窮盡。可自閱讀《指月錄》、《景德傳燈錄》、《碧岩錄》等所載之歷代禪者求悟破參之公案,其中機鋒或如電光犀利,或以大巧不工,皆直透心源,得大休息、清涼之果地。

《指月錄》、《景德傳燈錄》、《碧岩錄》等所載之歷代禪者求悟破參之公案,其中機鋒或如電光犀利,或以大巧不工,皆直透心源,得大休息、清涼之果地。
圖:禪宗公案
南泉斬貓」。

 

至於末法後世,宋朝以後,根器不如以往,則以參禪(話頭)方式求悟,故分段為「明心」、「見性」、「解脫」三階段,雖為頓教,然已可見其化漸階矣。
 

心性所幻化的一切世間、出世間等境界,被人們所追逐著,此乃包含一切心與境,就像論中所說:「芭蕉的果實,生已終枯槁。」然而,心性的證悟卻永不消盡,更不需要刻意造作,如複製般的精進修行,此菩提心性的果實,就能恆常透澈清淨圓滿!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