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阿含經藏_第三章 當死亡來臨時該怎麼辦?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所以我說,世間的很多事情就如同大石山碾壓一樣,隨時都可能敗亡!人身是很難得的,所以只有即刻培植福德,用自己所擁有一切來利益民眾和有生命的生靈,並且皈依佛法僧三寶,廣修布施供養,以此來增加國家以及大王您自己的福德!”
 
《巴利阿含經藏》
 
第三章 當死亡來臨時該怎麼辦?
 
有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波斯匿王騎馬灰頭土臉的來到佛陀的住所,頂禮佛陀後坐下。佛陀說:“大王,你從什麼地方來?”波斯匿王回答佛陀:“世尊,我效法過去仁德英明的聖王治理國家,每天要處理很多的國家大事,我剛才巡行視察地方上的事務,很辛苦的,之後,就來到佛陀您這裏。”
 
佛陀說:“現在我請問大王一件事情,按您心中所想回答我吧!如果有個人從東方而來,這個人是大王您的親信,稟報大王實情說:大王,我從東方逃命而來,看見一個大石山,非常的巨大,無法用任何的武器外力將它毀壞,這個大石山現在滾動著壓壞了它經過的一切村鎮、城池,我們國家的老百姓,以及飛禽走獸都被壓死了,因為大石山太大太高,飛鳥也無法飛躍,也被壓死,森林草木也被碾壓成細粉。南邊和西北邊也有大王您的親信,逃命跑來稟報:大王我看見一個大石山,遮蔽了陽光,碾碎了它所經過的一切市鎮,我們本來組織了軍隊,準備想辦法阻擋大石山的挺進,可是征西大元帥絞盡腦汁也沒有辦法阻擋大石山的滾動,只好讓我先帶上老百姓逃亡到大王您這裏來,現在征西大元帥與士兵們已經陣亡了!大王,如果遇見這樣的情況,您該怎麼辦呢?像這樣整個國家的民眾都在恐怖之中,過不了多久都將被大石山所碾壓致死,所有一切有生命的人和飛禽走獸都將死去。我曾經告訴過大王,您要再轉世成為人是非常困難的,大王現在您該怎麼做呢?”
 
波斯匿王說:“如果遇見這樣的情況,我這個凡夫俗子又有什麼辦法呢?只好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食物、藥品、衣服等等,所有能拿出來的東西,全部都拿出來救濟我國家的民眾,至少讓他們有短暫的安寧,這個也算是我在人世間最後做的一件善事了吧!之後,我將憶念佛陀您的開示,讓我去除煩惱得到解脫的智慧,安然的在大石山的碾壓下死去!”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在大石山的壓迫恐怖下,一切生命都將死去,而要想再次轉世為人是很困難的,所以應該立刻培植福德,憶念行持佛法,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富物資都用來利益民眾和有生命的一切生靈。大王,這時的您還會說:我每天要處理很多的國家大事,我剛才巡行視察地方上的事務很辛苦的話嗎?”
 
波斯匿王說:“世尊,我說的那個話其實也是為了誇耀標榜自己,想讓自己被大臣,民眾稱讚,想讓他們認為我是一個仁德英明的聖王,其實也還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我騎馬說是巡視地方,其實是想遊山玩水,在王宮裏太過無聊了,其實作為一個大王,要開拓國家的疆土,要擴編軍隊的數量,以此來增強國家的實力,這樣才能讓國家強盛,加大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在朝堂上,談論的大都是用計謀對抗計謀,用財力對抗財力,用軍隊對抗軍隊,根本就沒有什麼自在可言。勝利時獲得利益,失敗了就失去利益,如此而已,而勝利與失敗又是無法預料的,所以說我還是天天殫精竭慮的在治理國家,就像頭上懸著一把劍一樣,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因為我和大臣們的一個錯誤決定而衰敗滅亡!”
 
佛陀說:“所以我說,世間的很多事情就如同大石山碾壓一樣,隨時都可能敗亡!人身是很難得的,所以只有即刻培植福德,用自己所擁有一切來利益民眾和有生命的生靈,並且皈依佛法僧三寶,廣修布施供養,以此來增加國家以及大王您自己的福德!”

佛陀再次告訴波斯匿王:“同樣的,這個大石山,也如同一個人的老、病、死!每一個人只要生在世間,就會生病,也會慢慢的老去,最後死亡,這個是到世間來的大部分眾生都要親身經歷的生命軌跡。不管出生是高貴也好,低賤也好,也不管是國王也好,百姓也好,都是會老、病、死的。大王您想想,生病時身體和精神的痛苦,想想,人老去後雞皮鶴髮,渾身無力的痛苦,再想想人死前,對親人以及自己的房產財富依依不捨的痛苦,這不是如同大石山碾壓死去一樣的痛苦嗎?
 
佛陀再次告訴波斯匿王:“同樣的,這個大石山,也如同一個人的老、病、死!每一個人只要生在世間,就會生病,也會慢慢的老去,最後死亡,這個是到世間來的大部分眾生都要親身經歷的生命軌跡。不管出生是高貴也好,低賤也好,也不管是國王也好,百姓也好,都是會老、病、死的。大王您想想,生病時身體和精神的痛苦,想想,人老去後雞皮鶴髮,渾身無力的痛苦,再想想人死前,對親人以及自己的房產財富依依不捨的痛苦,這不是如同大石山碾壓死去一樣的痛苦嗎?人的老、病、死,不就是從東邊、南邊、西北邊滾來的大石山嗎?人能活著的時間也不就是幾十年嗎?結果也是一樣的,死後也無法知道是不是還能夠再世為人!大王呀,只有好好的修自己的福德,將來才可能再世為人,或者生到天界成為天人,或是成為不生不滅的阿羅漢、菩薩、佛。要經常用自己擁有的一切來布施利益一切民眾和有生命的眾生,皈依信奉佛法僧三寶,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戒律,心生善念、口說善言、身行善事,這樣身口意就將得到清淨,並且弘揚佛所說的正法,讓眾生獲得解脫的智慧,如果這樣身體力行的去做去行,就能獲得大福德,再世為人,或生到天界享福,甚至獲得不生不滅的阿羅漢、菩薩、佛的果報,如果不這樣去做,不這樣去行,反其道而行之,不培植福德,就如同被大石山碾壓後,無法被救助,死亡後下墮到愚癡汙穢的畜生道;時刻恐怖有殺身之痛的地獄道,饑餓難耐的惡鬼道去受苦,無有出期!”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心生善念、口說善言、身行善事,這樣身口意就將得到清淨,並且弘揚佛所說的正法,讓眾生獲得解脫的智慧,如果這樣身體力行的去做去行,就能獲得大福德,再世為人,或生到天界享福,甚至獲得不生不滅的阿羅漢、菩薩、佛的果報,如果不這樣去做,不這樣去行,反其道而行之,不培植福德,就如同被大石山碾壓後,無法被救助,死亡後下墮到愚癡汙穢的畜生道;時刻恐怖有殺身之痛的地獄道,饑餓難耐的惡鬼道去受苦,無有出期!
圖:六道輪迴

 
這時候,佛陀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
 
   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無能救護者。
 
   是故慧士夫,觀察自己利,建立清淨信,信佛法僧寶,
 
   身口心清淨,隨順於正法,現世名稱流,終則生天上。」
 
波斯匿王,聽佛說法,歡喜隨喜,再次頂禮佛陀,開心的離開!

....................................................................................


生活就是佛法,是包括如果你能把死亡也算入生活的一部份。

問:
生活就是佛法,為何佛仍要求涅槃解脫?
答:
生活就是佛法,是包括如果你能把死亡也算入生活的一部份。


................................................................................



當時印度的佛教是托缽乞食的傳統,但是因菇類而中毒的可能性還是遠大於豬肉。因為一般肉類如果發生在保存上的問題,是較特殊性植物所隱藏的毒性更容易被發現的。
圖:純陀供菇 出自《釋氏源流應化事蹟》明成化時期刻本


請問:
佛陀是吃豬肉往生的是嗎?據說吃菇部份是重新編制的資料?

答:

當時印度的佛教是托缽乞食的傳統,但是因菇類而中毒的可能性還是遠大於豬肉。

因為一般肉類如果發生在保存上的問題,是較特殊性植物所隱藏的毒性更容易被發現的。

 

今舉佛光大辭典以供參考: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純陀

梵名 Cunda,巴利名同。又作准陀、淳陀、周那。為佛世時中印度波婆城(梵 Pāvā,巴同)之鐵匠,乃最後供養佛陀者。

 

據《長阿含卷三遊行經》記載,彼以旃檀樹耳供養佛陀。其所供養食物之旃檀樹耳(sūkaramaddava),概為一種菌類,於我國稱木耳。

《長阿含》隨此說,涅槃經等之譯本則言美飯食。


近世西洋學者根據巴利文《大般涅槃經》之記載,謂純陀所供養佛陀者乃為豕肉。〔《雜阿含經》卷三十七、《大毘婆沙論》卷六十六、《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尸那揭羅國條〕 p4277

 

佛光大辭典




........................................................................



佛陀示現托缽就是持齋的表現,在葷素觀點的侷限上進行了超越,比丘以托缽的方式來對心齋的體證,而不共於當時外道的普遍性質的素食觀。



問:
所以意思是軟豬肉,然後刻意翻成蘑菇木耳,請問是這樣子嗎?又假如佛真的沒有吃素 ,那麼當代佛弟子是否就不用勉強吃素了?
答:
時代文化環境已不同,大小乘的精神也不一樣。我自己在緬甸南傳托缽時也是維持素食,所以行為如何,都是由自己來做決定。


懷師也曾對此提出「持齋」的道理,這是出自中華文化的儒家,也是共通於佛教及世界一切宗教的根本精神。「齋」代表身口意的自性清淨,乃是持一切戒的根本。
圖:(右)聞師當年與二位緬甸南傳出家的同學合攝留影
 
懷師也曾對此提出「持齋」的道理,這是出自中華文化的儒家,也是共通於佛教及世界一切宗教的根本精神。
 
「齋」代表身口意的自性清淨,乃是持一切戒的根本,失去齋的本質,宗教之間或內部就會有偏見,偏見一旦被有心人放大了,則可能會產生殺戮、毀謗等重大的惡業,那麼與自己發心學習宗教「敬」的本質就會相違。
 
而佛陀示現托缽就是持齋的表現,在葷素觀點的侷限上進行了超越,比丘以托缽的方式來對心齋的體證,而不共於當時外道的普遍性質的素食觀。

.......................................................................................



聲聞恐懼生死勝於業力,故以持戒力以斷業,以出離心而入滅。菩薩恐懼惡業勝過生死,故以懺悔力以淨業,以慈悲心而住世。
 
問:
我們佛弟子應該害怕惡業?還是害怕生死?
答:
聲聞恐懼生死勝於業力,故以持戒力以斷業,以出離心而入滅。
 
菩薩恐懼惡業勝過生死,故以懺悔力以淨業,以慈悲心而住世。

...................................................................



眾生總是慣性的向外見,遺失了心性,卻落入了心的種種境界,因此將自己侷限在能所與時空之中,如此便感無量的生死苦惱,這就是無明的實際情況。
圖:生老病死

問:
一切眾生的生死是怎麼開始的?十二因緣說從無明開始,無明的實際情況到底是什麼?
答:
眾生總是慣性的向外見,遺失了心性,卻落入了心的種種境界,因此將自己侷限在能所與時空之中,如此便感無量的生死苦惱,這就是無明的實際情況。
 
諸佛無見四相是以常樂我淨。
 
眾生常處四相是以生老病死。
 
註:四相
我、人、眾生、壽者。

.....................................................................................



大乘佛法實證完整的心性,心性包括了空性、法性跟幻性,所以是覺空不二、明空不二、顯空不二。

問:
原始佛教的空性跟大乘的差別在於?
答:
空性是心性的一分功德,是清淨無為的,也是涅槃寂靜。


大乘佛法實證完整的心性,心性包括了空性、法性跟幻性,所以是覺空不二、明空不二、顯空不二。

空性是心性中屬於清淨無為的一分功德,對大乘菩薩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基礎,但如果停留在這個境界,將來就只是羅漢小乘的果位,無法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

問:
如何避免阿賴耶識「實有自性」的法我見,來解釋佛教的輪迴觀念或主體?

答:

智與慧之不同,要先將其分別出來。

本智是出生一切緣起法的真實自性,但此自性是無可證、亦無可見的,由於其性如鏡,故能融攝主客以及一切的相對層面。

慧則需要建立一相待之絕對真理或本體以進行客觀的轉依或探究過程,使次第產生,以及所需達到究竟的時間與空間產生。

前者是法佛所授之頓教門,後者是化佛所示之漸教門。

祂們是為了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所教授的佛法,應該共尊共弘,避免被有心人操控而成為互相批評的情況。

 

今舉《大日經》:

佛云: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

 

再舉金老師所示之三位假法為例:


.........................................................................



人類在色身死亡八小時後進入中陰境界,中陰境界中有新的色身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在四十九日內若沒有投生的因緣(新結合的父精母血;竭羅藍)則進入於鬼道的範圍。

問:
凡夫在死亡後會成為鬼嗎?地獄的大門在七月會開嗎?原始佛教認同人死為鬼嗎?
答:
人類在色身死亡八小時後進入中陰境界,中陰境界中有新的色身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在四十九日內若沒有投生的因緣(新結合的父精母血;竭羅藍)則進入於鬼道的範圍,鬼道並不是地獄道,地獄位於此星系香水海外圍的鐵圍山,距離人間(地球)其實很遠。七月時鬼道眾生聚集人間,這雖是古代傳統約定成俗的認知,但也是集一切共識,而由眾生的第八識「業感緣起」所出生的事實,所以古人、今人都在此月進行祭拜的儀式。佛教則視此月為歡喜月,因為此月出家僧眾進行的結夏安居,許多的佛弟子皆實證了聖果,所以是佛陀以及諸天皆歡喜的一個好月份。小乘佛教對中陰境界的內涵所知不及大乘,因此並無決定性的勝解。


佛教則視此月為歡喜月,因為此月出家僧眾進行的結夏安居,許多的佛弟子皆實證了聖果,所以是佛陀以及諸天皆歡喜的一個好月份。

.......................................................................


獨覺聖者是由自己觀察世間生滅而得出的「十二因緣」,與佛陀教化聲聞的「十二因緣」並無不同,根器大利,所以又稱「辟支佛」;切斷了現在的緣,過去的因與未來的果也就一起滅除,惟有涅槃是二乘聖者們最後的皈依之處。

問:

一定要修十二因緣法而得成就者,才能說是緣覺乘嗎?

緣覺乘的成就者所參悟的佛法,與佛陀住世時所示教的佛法有什麼程度上的差別?

即使如今資訊普遍,還有有許多的地方未曾聽聞佛法,所以這些不知道有佛法的修行人,如果也能因觀因緣生滅而開悟,這些人算不算是緣覺乘?


答:佛示緣起而始覺是”緣覺”,自觀緣起而自覺是”獨覺”。

緣起不是當今的物理、心理學或科學,佛教緣起指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生命的運轉程式,也是破解此無盡生死輪迴模式的法門。

獨覺聖者是由自己觀察世間生滅而得出的「十二因緣」,與佛陀教化聲聞的「十二因緣」並無不同,根器大利,所以又稱「辟支佛」;切斷了現在的緣,過去的因與未來的果也就一起滅除,惟有涅槃是二乘聖者們最後的皈依之處。


......................................................................


要過色蘊就要明白五蘊的實際,才可能越五濁而成就,漸次斷除五種妄想。有偈:受想行識等四藴  無一無非虛空性  虛明煩惱眾生等  但明妄想已如如
 

問:
死亡的是身體,有身便有生有死,如何解脫!?又如何超越?!
答:
時間是存在的錯覺,有時間就有空間,然後色法(身體)就被確定,這就是「劫濁」,也就是色蘊區域。
 
要過色蘊就要明白五蘊的實際,才可能越五濁而成就,漸次斷除五種妄想。
 
有偈:
 
受想行識等四藴
無一無非虛空性
虛明煩惱眾生等
但明妄想已如如
 
註:
 
空間也是色法,所謂色邊色也。
 
五濁為:劫、見、煩惱、眾生、命濁。又稱五濁惡世。
 
妄想有五:堅固、虛明、融通、幽隱、顛倒妄想。

...........................................................................


佛陀在人間以沙門的形式托缽,並不同於外道婆羅門(絕對素食),這也與經過將戒律改良之後的漢傳農禪(自耕)制度有所不同。絕對的素食(不食肉)主義,與淨化有關,佛教托缽(不殺生/三淨肉)則與轉化有關。

問:

佛陀沒有吃素?跟大乘佛教推廣素食之間有沒有矛盾?

答:
目前的主題是跟生死有關的,但是你問的是關於素食的問題。當然,這與畜生道眾生的生死與苦難有著直接的關聯,跟我們的業力也有關係。

佛陀在人間以沙門的形式托缽,並不同於外道婆羅門(絕對素食),這也與經過將戒律改良之後的漢傳農禪(自耕)制度有所不同。
絕對的素食(不食肉)主義,與淨化有關,佛教托缽(不殺生/三淨肉)則與轉化有關。


我不能說昆蟲因農務而死,比動物被殺來的更好,然在現代,支持素食又能積極推動,使其變成社會上新時代的一種風氣,那麼這就很有意義,這也是一種大層面的轉化,因此並不會與佛陀的托缽有所矛盾。

佛弟子應該依著自己的情況來行事,去了解戒律背後的根本意義,那麼這些矛盾就能自行化解了。

註:
自耕或養殖、畜牧,皆與殺業相關。托缽則不應落入喜好及選擇。

四分僧戒本:「若比丘自手掘地、教人掘者,波逸提(輕罪)
。」
 

...............................................................


小乘見苦斷集,修道入滅;體驗八苦而觀察十二因緣一一支實有,修八正道求入涅槃。
大乘證滅修道,斷集了苦;先見真性而能修道,知十二因緣一一有支非有自性,斷除有漏執著(煩惱)以及所知二障礙,是以解脫了生死苦惱。
 
問:
什麼是四聖諦所代表的佛教生死觀念?
答:
四諦的本質不變,然大小乘契入處不同。

小乘見苦斷集,修道入滅;體驗八苦而觀察十二因緣一一支實有,修八正道求入涅槃。
 
大乘證滅修道,斷集了苦;先見真性而能修道,知十二因緣一一有支非有自性,斷除有漏執著(煩惱)以及所知二障礙,是以解脫了生死苦惱。

.................................................................................


念佛要「求」往生,往生就要念死,這裡死了,那裡就生,花開見佛再悟無生,到淨土去成就。
參禪要「求」開悟,開悟本心無生,妄心死了,本心就生,春在枝頭早已十分,在娑婆便成就。
 
問:
那麼大乘佛教念佛、參禪與解脫生死的關係?
答:
念佛要「求」往生,往生就要念死,這裡死了,那裡就生,花開見佛再悟無生,到淨土去成就。
 
參禪要「求」開悟,開悟本心無生,妄心死了,本心就生,春在枝頭早已十分,在娑婆便成就。

.......................................................................


佛陀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持午(過午不食),禪定(坐禪、行禪,包含休息),說法與聞持佛法。
持午有助於離貪得樂,禪定有助於離嗔得明,聞持佛法有助於離痴而證得空性。

 

問:

心理上貪嗔痴是造成生死輪迴的原因,從生理上應如何改善?

答:

佛陀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持午(過午不食),禪定(坐禪、行禪,包含休息),說法與聞持佛法。

持午有助於離貪得樂,禪定有助於離嗔得明,聞持佛法有助於離痴而證得空性。

按中醫的道理則是「精飽不思淫,氣飽不思食,神飽不思睡」。


按中醫的道理則是「精飽不思淫,氣飽不思食,神飽不思睡」。

................................................................................
 


大乘見生死即涅槃,小乘見涅槃為生死,是以聲聞捨行,菩薩行捨;所謂道種智慧,即是一切法功能自在之智慧。
  
問:
轉與斷煩惱的差別?不斷煩惱又如何了脫生死?
答:
大乘見生死即涅槃,小乘見涅槃為生死,是以聲聞捨行,菩薩行捨;所謂道種智慧,即是一切法功能自在之智慧。
 
如南朝傅大士,披衲衣(僧衣)、頂冠(道冠)、靸屨。代表世間(儒),出世間(䆁),世出世間(道),三者圓俱。
 

圖:南朝傅大士
 
註:
 
帝問: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大士以手指靸屨,帝曰:是俗耶?大士以手指衲衣。
(傅大士相即布偶戲中之素還真形象無異。)

.................................................................


佛陀提供了他的教法,就是幫助眾生自己覺悟,斷除惡行,修行一切善法,乃至於證得涅槃,離苦得樂。

問:
輪迴之中,有情眾生的業力現前,我們學習菩薩心腸,是否應該要幫助這些眾生?
答:
佛陀提供了他的教法,就是幫助眾生自己覺悟,斷除惡行,修行一切善法,乃至於證得涅槃,離苦得樂。

所以佛教沒有干預因果的習慣,也不認為干預之下可以真正改變什麼,除非透過自己真實的懺悔,以及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並且了還宿業,否則業力是不可能改變的。


所以佛教沒有干預因果的習慣,也不認為干預之下可以真正改變什麼,除非透過自己真實的懺悔,以及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並且了還宿業,否則業力是不可能改變的。
圖:悟達國師人面瘡三昧水懺的故事

.................................................................


分段生死屬一念無明,其根在能所,華果貪嗔痴,根斷華果滅,出離至解脫。變異生死屬無始無明,其根在知見,華果心攀緣,根斷華果滅,自性自解脫。

問:
修斷分段生死以及修斷變異生死的各別緣起與緣滅?
答:
分段生死屬一念無明,其根在能所,華果貪嗔痴,根斷華果滅,出離至解脫。

變異生死屬無始無明,其根在知見,華果心攀緣,根斷華果滅,自性自解脫。




.................................................................................


 
問:
有情眾生如何感召生死?又如何了生脫死?
答:
一念就是一個生死;
一念之中落入生滅、垢淨、增減的知見,生死便開展出來。


一念就是一個生死;一念之中落入生滅、垢淨、增減的知見,生死便開展出來。


.......................................................................



天堂屬三界六道中的天道,佛陀對不同天道(天主、天輔、天眾)的生態及生活環境、方式、品質等,在經典中皆曾講述,天道仍屬輪迴範圍。
問:
基督徒到天堂算不算解脫了生死?
答:
五蘊即是生死,無明緣行(業力)便感虛幻五蘊,無明不斷,則如幻之生死無盡。
 
天堂屬三界六道中的天道,佛陀對不同天道(天主、天輔、天眾)的生態及生活環境、方式、品質等,在經典中皆曾講述,天道仍屬輪迴範圍,但如果福緣具足,雖然輪迴上昇到了天界,卻也可能在天界中遇到同為天人的菩薩,由此進而學習佛法,更上一層樓,求取解脫生死輪迴的智慧。
 
註:
 
五蘊:
色(身體、物質、五大、宇宙等)。
受(苦樂憂愁喜悅中性等感受)。
想(概念及思維邏輯思考等能力)。
行(身心靈與各體習性的關聯性與相續性)。
識(意識的見聞覺知功能與作用)。
 
天界:
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


業習薰染業種,強化業力,促生業行(現行),又再次深化了業習,故有輪轉,歷劫不息。

問:

問:業種、業力、業行、業習與生死輪迴關係?

答:

佛法雖了達業種本來空且俱「力能」的道理,而其「力能」由於尚未經由「離、伏、斷、捨、淨、轉、空」七種次第之淬煉,所以其平常貪嗔癡之業行,積累則成業習。

業習薰染業種,強化業力,促生業行(現行),又再次深化了業習,故有輪轉,歷劫不息。


 

..........................................................


究竟法中,眾生皆本來自性清淨佛,無覺亦無惑。惑本非實,以煩惱從本以來即菩提故,菩薩留惑即同覺悟,潤生其如涅槃。
 
問:
菩薩留惑潤生道理?
答:
究竟法中,眾生皆本來自性清淨佛,無覺亦無惑。

漢密彌勒儀軌中云:「自生本無迷為境」。一切有情眾生由此莫名之惑而感業,業感衆苦。
 
然惑本非實,以煩惱從本以來即菩提故,菩薩留惑即同覺悟,潤生其如涅槃。


漢密彌勒儀軌中云:「自生本無迷為境」。一切有情眾生由此莫名之惑而感業,業感衆苦。




...........................................................................................


佛法沒有強分顯密,只有禪、密,跟漸修。(頓、漸、秘密),禪了無生,密趨無死。依次第漸行去完成佛法這個「生命科學」

問:
顯密雙修與了生死關係?
答:
了生死是了生與脫死二個。
 
佛法沒有強分顯密,只有禪、密,跟漸修。(頓、漸、秘密)
 
禪了無生,密趨無死。依次第漸行去完成佛法這個「生命科學」




......................................................................



圖:中陰文武百尊
渡亡

問:
請問《西藏渡亡經》的道理?作者可以稍微介紹嗎?

答:渡亡經即是密續《中陰聞教得渡》,屬於伏藏,是祖師所說,尊貴故稱為經。

蓮師鄔金國人,生於蓮,未修即俱諸功德,印度顯密大阿闍梨,以神通力住香巴拉二百年,窺見宇宙菩薩地一切奧妙,在中國五台山師於漢人師利星哈,成就大圓滿,受藏王請,教化雪域半世紀,於藏地緣盡,觀察羅剎之害於娑婆,諸佛在世多有特別教化,如《無行經》、《楞伽經》、《藥師經》等,故立願為未來有情行調伏事,即時四天捧馬,蓮師飛昇,座上如釋迦往昔出離宮殿景像無異,師至羅剎國,奪舍超拔,彼王神識瞬生至阿彌陀佛淨土,而後教化臣民,安忍佛法,師至今仍於拂塵州說法,惟娑婆弟子憶師祈禱時,ㄧ念頃便現其前,加持護念,感應事蹟遍寰宇,文難盡、不思議,皆蓮師不共特殊之佛行事業也。


圖:蓮花生大士聖像

.....................................................................
 



問:
請問中陰有幾個階段?要如何預先做準備?
答:
中陰階段約有三:
臨終:阿賴耶識捨報,五大分解,意識瀕臨消失前暫轉成微細,與空性有一念相應的契機。(多聞正法常熏習者,或能把握。)
 
法性:法身寂靜現前中解脫,報身潛能展現中解脫。(此多為禪宗或瑜伽行者,及道家性命雙修者所能掌握。)


法性:法身寂靜現前中解脫,報身潛能展現中解脫。(此多為禪宗或瑜伽行者,及道家性命雙修者所能掌握。)
 
投生:念佛人感召化身佛慈悲接引而解脫。隨六道業報而顯現中陰之不同身相,並因業力牽引而投生。(此多為念佛信仰者或一般凡夫將經驗。)
 

念佛人感召化身佛慈悲接引而解脫。隨六道業報而顯現中陰之不同身相,並因業力牽引而投生。(此多為念佛信仰者或一般凡夫將經驗。)

...............................................


不生不滅相應了人類對生命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好奇心,以及克服了內心深處的恐懼。這個就是佛法智慧的因,不生不滅,是我們本心的真實樣貌,是理無礙的法界,也是你解開生死糾纏的枷鎖,得到自在的的第一步。

問:
般若心經中關於了生脫死的次第?
答:
 
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即般若之基道果。
 
不生不滅相應了人類對生命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好奇心,以及克服了內心深處的恐懼。這個就是佛法智慧的因,不生不滅,是我們本心的真實樣貌,是理無礙的法界,也是你解開生死糾纏的枷鎖,得到自在的的第一步。



......................................



垢、淨是意識所堅固建構修行的保守模式,而此"相對層次法門"的修行,是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本質,其背後之韻味(其實是為能量)的堅決抗拒或捨離;而佛陀所教導菩薩「不垢不淨」的"絕待法門",則截然不同的在其種子習氣與種子特性的變異下,依止空性而形成從根本上轉化成為顯空、樂空、明空與覺空的無二智慧

問:
大乘般若心經中了生脫死的道跡部份?

答:

垢、淨是意識所堅固建構修行的保守模式,而此"相對層次法門"的修行,是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本質,其背後之韻味(其實是為能量)的堅決抗拒或捨離;而佛陀所教導菩薩「不垢不淨」的"絕待法門"(如《圓覺經》、《無行經》、《首楞嚴三昧經》、《般若十會》等),則截然不同的在其種子習氣與種子特性的變異下,依止空性而形成從根本上轉化成為顯空、樂空、明空與覺空的無二智慧,使得所有大乘菩薩在掌握此大乘不共二乘的修行上,皆展現了無比自在以及清淨的氣質,就算是示現出家聲聞相的地藏菩薩,也同樣以莊嚴而不失自在及慈悲為懷的形象,表現出大乘的殊勝,這些菩薩們的功德,代表實修佛陀三大法門頓、漸、秘密的無有偏廢,並已達善巧的結果,而佛陀在色究竟天所示現的圓滿報身,更是所有圓教的登地菩薩,所究竟解脫的真實皈依處。

 


 

...........................................................................
 


圖:餓鬼道

問:
通靈的修行者提起他們認知的鬼道眾生,他們言,眾生死後除極惡極善者49天內各入趣處,其他的,則聚集於鬼道的地域,或是地界,或曰酆都,或曰枉死城。試問,像這樣的常態性的中陰身的存在,佛法是如何解釋?
答:
六道皆有中陰,唯天界(大善或禪定)、地獄(大惡或五逆)二者為化身,人在死後,除受此天界、地獄二種報者轉生甚速,餘人界、旁生、餓鬼道皆在四十九日間遇俱緣處或父母,隨業牽引而生。還有一類鬼神道,屬阿修羅道,非天非人,亦非受苦寒飢之鬼道,乃忉利天及四天王所御,亦屬龍天八部範圍,功德大之空行鬼神,有時收作菩薩座下,有時統御大小鬼王,察司人間。福德大之地行鬼神,遊於須彌日月之下,或損或助諸修行人,地藏經中皆有記載。鬼神之道範圍之大超過人間,遍四部州,雜處人天之中,「命歲悠長」或封神為官如閻君、城隍、山河土地等神祇,或為鬼仙、地仙等修行,只待一日功成,亡身時神投上界,便謂解脫。


鬼神之道範圍之大超過人間,遍四部州,雜處人天之中,「命歲悠長」或封神為官如閻君、城隍、山河土地等神祇,或為鬼仙、地仙等修行,只待一日功成,亡身時神投上界,便謂解脫。
圖:十殿閻王第五殿閻羅王


.....................................................................................


菩薩轉化道的重點總是在種子的淨化,而非只在現行的斷除上,因為沒有外緣為助的情況下,你可以像佛陀一樣的微笑,但一旦種子得到陽光、空氣、水的助力,就會馬上發起現行而造作惡業。

問:
出離與轉化道跟斷除生死的關係?

答:

斷的觀念來自於相對層次的修行,比如持守戒律你就可以遮止惡業,這就是說你可以斷除煩惱的現行因為持戒而得到解脫,比如凡夫也會因為害怕墮入地獄,進而修正自己,這非常重要。



但在更深的層次,瞋、愛等都是種子的習氣以及強大的能量情緒,是屬於不淨的狀態,而菩薩轉化道的重點總是在種子的淨化,而非只在現行的斷除上,因為沒有外緣為助的情況下,你可以像佛陀一樣的微笑,但一旦種子得到陽光、空氣、水的助力,就會馬上發起現行而造作惡業,因此大乘菩薩修持的轉化道就如同放風箏一樣,風箏是煩惱也是菩提,如同把風箏離開自己放飛到空中,越是遠離貪、嗔、痴等不淨業相,越是生起樂、明、無念的淨相,因為煩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必需轉煩惱為道用,你能夠斷的永遠只是現行,而菩薩道必需轉不淨的業相為清淨的淨相,要做到這樣,你必需無偏執的修行佛陀的頓、漸與秘密法門,比如當你觀想自己是準提佛母、自生喜悅的金剛薩埵,或憤怒蓮師金剛鎧甲等本尊時,貪、嗔、痴、慢、疑、嫉妒等種子習氣就會被重新熏習,轉化則會從內在開始,若是以頓教禪宗的修行來看,既非斷也不用轉化,則是自解脫,但是也自然包括離、伏、斷、捨、淨、轉、空七個層次了。



.........................................................................

 


就像一隻手掌不斷的打開再合起來,過程是有生有滅的,但手掌還是手掌,也就是說對生命的現象而已是有生滅的,而對實相而言則非有。

問:
生命明明有生滅,為何佛法卻說無生無滅?
答:
龍樹菩薩說一切法非一非異。
 
就像一隻手掌不斷的打開再合起來,過程是有生有滅的,但手掌還是手掌,也就是說對生命的現象而已是有生滅的,而對實相而言則非有。現象與實相也是非一非異的相互依存、運作,以及顯現,這是真妄和合的事實,也是自然雙運中的一味。


建立及依止在非量(見聞覺知心)上的不如理作意,是啟動輪迴的根本原因。依止佛陀正法教,如理作意,而破此非量,則能澈見及安住涅槃實相本心。

問:
輪迴與涅槃的邊際?離縛與解脫之實證?
答:
建立及依止在非量(見聞覺知心)上的不如理作意,是啟動輪迴的根本原因。
 
依止佛陀正法教,如理作意,而破此非量,則能澈見及安住涅槃實相本心。
 
由雙運通攝此輪涅二心故,覺察一味,則能安隱「輪涅無二」之佛法正理,無勤寂照(舍摩他)而修,無證寂滅(禪那)而證,然此二者皆不離圓教一心之範圍也。

 

.........................................................................

 

傅大士的儒釋道三教文化禪,此教所重生活人文,乃最契合居士之生活環境型態。

問:
律儀與解脫生死的關係?
答:
漢傳大乘佛教的律儀型態可以有三種分類:
 
達摩祖師禪、寶誌國教禪,最後是傅大士的儒釋道三教文化禪,此教所重生活人文,乃最契合居士之生活環境型態。
 
沒有適當的律儀就沒有渡眾的威儀莊嚴,自己與眾生的心就不能專一,不能專一就不能純粹,便不能出生一切功德。

有詩云:
道冠儒履釋袈裟
和會三家作一家
忘卻兜率天上路
雙林痴坐待龍華

註:
達摩禪與國教禪:
達摩以降,曹溪五宗子孫,家風明確,作略分明。此教重智慧禪定。
寶誌國教,引導君臣百姓皆悉皈依佛門,五戒十善眾所奉行,經懺科儀普及道場。此教重福德仁愛。
 

.........................................................................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自性本然。「自然必有序,道本無生滅」;道與自然,非一非異。
 
問:
站在道家見地,如何看待生死輪迴與解脫?又如何與佛法相契合?
答: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自性本然。
 
「自然必有序,道本無生滅」;道與自然,非一非異。
 
有序就是律,持律就能合於節度,洞察緣起,便能不害他人,也不傷自己。
 
"本無生滅,是宇宙的實相,一切宗教的最初本源。如果還有,就是人類腦子自己加上,依語言妄想習氣所建立的了。
 
"則是動詞,有相應、隨順、契合等義;在佛法來說就是「如如」,如於如也!如於本來,如於這個清淨圓滿的自性本源。
 
所以站在這個高度,不論你稱他為《道》或者是《禪》、《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甚至是上帝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你沒有執著於「四相」,那你就不被困在二元的狀態之中。
 
註:
 
四相:
金剛經云: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自、他、時、空)。

.........................................................................


Luangpor Pramote  隆波帕默是泰國最具影響力的禪修大師之一。

問:
大樂智慧身與解脫生死的關係?
答:
涅槃的本質是寂靜且寂滅的,眾生皆由無明,出生貪等煩惱,造作善惡業行,並隨業力而感輪迴。
 
無明的來源是錯認人(蘊)、法(境)皆有其真實的自性。
 
故經由觀察一切法無我,從而解脫無明束縛,而本屬於自性功德的「寂滅大樂」也將能任運的生起,這個就是大樂智慧身的意思。

 
無明的來源是錯認人(蘊)、法(境)皆有其真實的自性。
故經由觀察一切法無我,從而解脫無明束縛,而本屬於自性功德的「寂滅大樂」也將能任運的生起,這個就是大樂智慧身的意思。
 


(  來源處:如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