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現在還托缽又故意不拿錢,這樣會不會很矯情?
印度古代時,僧侶不持金錢,是因為依靠托缽便足可生活,而如今國內外風氣不同,若仍欲行之,非是不行,乃是不易,除一向依此制度之國度,如泰、緬、蘭卡等南傳佛教。
問:
出家人現在還托缽,又故意不拿錢,這樣會不會很矯情?因為平常的時候還是會接觸到金錢啊!
答:
遵照佛陀的古制有一定的道理。
印度古代時,僧侶不持金錢,是因為依靠托缽便足可生活,而如今國內外風氣不同,若仍欲行之,非是不行,乃是不易,除一向依此制度之國度,如泰、緬、蘭卡等南傳佛教。
但畢竟聲聞乘行者,是出離至解脫道,所欲斷的是貪等煩惱的現行,而非習氣種子,故所依的是戒律的遮止,所以在對「戒相」上,是比對「戒性」的要求更為著重的,這個部分是我們要先理解的。
畢竟聲聞乘行者,是出離至解脫道,所欲斷的是貪等煩惱的現行,而非習氣種子,故所依的是戒律的遮止,所以在對「戒相」上,是比對「戒性」的要求更為著重的,這個部分是我們要理解的。
第二次印度集結經典前的「十事非法」,就是發生在這些看起來小事情的問題上,上座部的長老們已經警覺,未來佛教僧團的戒律將會衰毀的徵兆。
關於手持金銀戒的開遮方便上,誠如佛光山星雲大師所說:「人家以為我很有錢,其實我以貧窮為職志。童年家貧如洗,老年,人家以為我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自覺空無一物。屬佛光山的資產,都不是我,我什麼都不要,連寫書稿費也全捐了。」
由此可知,大乘所重,在發心之清淨,但僧團之固,更端賴戒律之端正,其二若偏執ㄧ端,便成執著,而僧之與俗,其際在戒,愚之與智,其別在心。
關於手持金銀戒的開遮方便,誠如星雲大師所說:「人家以為我很有錢,其實我以貧窮為職志。人家以為我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自覺空無一物。屬佛光山的資產,都不是我,我什麼都不要,連寫書稿費也全捐了。」由此可知,大乘所重,在發心之清淨,但僧團之固,更端賴戒律之端正,其二若偏執ㄧ端,便成執著,而僧之與俗,其際在戒,愚之與智,其別在心。
圖:翻攝自星雲大師視頻
時至今代,道場資產之於公於私,能否公正分明?佛家僧寶在面臨新科技時代的衝擊,又將如何永續?端看出家、在家諸賢能者,所共思、共勉了。
以下是十事非法的內容:
《十事非法》
(一)角鹽淨,為供他日使用,聽任食鹽貯存於角器之中。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