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會歸論九 》之四 《首楞嚴三昧經》重點收錄之下篇


圖:伯希和敦煌藏經洞大型絹畫 唐代 降魔成道圖 收藏於法國  


圖下:降魔成道圖中局部放大佛陀像

《顯密會歸論九 》之四  

「簡擇經文部分重點引導」

文/聞如是

前述:

菩薩道乃由轉化而至解脫之道,非同聲聞之由出離而至解脫之道,二者非惟其見、修、行、果皆有別於彼,即於外相,聲聞以清淨為相,三衣瓦缽、剃除鬢髮;菩薩以莊嚴為相,瓔珞雲髻、龍獅喻座,轉化不能離世間,煩惱即菩提,涅槃不可著三界,五蘊善寂滅。
 

《首楞嚴三昧經》下卷篇幅量較大,故擇經中部分之重點,以標題方式而導讀:
 

經文:

「伏魔」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今說首楞嚴三昧。而是惡魔不來嬈亂。佛告舍利弗。汝欲見魔衰惱事不。唯然欲見。爾時佛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一切眾會皆見惡魔被五繫縛不能自解。
 

問:云何「楞嚴三昧」能降伏魔?

答:魔由二見所生,此「三昧」從本離二見故,能縛諸魔。


問:云何「楞嚴三昧」能降伏魔?  答:魔由二見所生,此「三昧」從本離二見故,能縛諸魔。

圖:法藏伯希和敦煌大型絹畫 唐代 降魔成道圖局部  魔軍進攻失敗,瞠目結舌,左下角的魔已紛紛墜落。


經文:

「離縛」

如是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常解脫相無有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說法。若有眾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脫勤心精進。則於諸縛而得解脫。
 

問:此經如何度脫惡魔,令彼離縛?

答:離於二見,便即離縛。


《首楞嚴三昧經》: 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常解脫相無有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說法。若有眾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脫勤心精進。則於諸縛而得解脫。

圖:佛居於畫面正中,群魔手腳顛倒,在恐懼中正跪地投降。佛兩旁眾魔攻擊。佛右側拔劍者為魔王波旬,正怒視佛祖,拔劍的手刻畫的剛勁有力。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降魔變


問:此經如何度脫惡魔,令彼離縛?  答:離於二見,便即離縛。

(降魔變局部放大)佛右側拔劍者為魔王波旬,穿著盔甲,正怒視佛祖,拔劍的手刻畫的剛勁有力。
 

經文:

「方便」

惡魔答言。我被五縛不知所作。菩薩答言。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從此縛而得解脫。時諸天女慈愍魔故。皆作是言。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勿於安隱生怖畏想。勿於樂中而生苦想。勿於解脫而生縛想。爾時惡魔生諂曲心。而作是言。若汝捨離菩提心者。我當發心。時諸天女以方便力。而謂魔言。我等皆已捨離此心。汝便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一菩薩發菩提心。一切菩薩亦同是心。所以者何。心無差別。於諸眾生心皆平等。

 

問:天魔發心不純,漸修又何能成就?

答:發菩提心有三,願、行、勝義;願雖不純,勝義猶攝,但乘「首楞嚴三昧」力故,將來漸漸導正。


問:天魔發心不純,漸修又何能成就?   答:發菩提心有三,願、行、勝義;願雖不純,勝義猶攝,但乘「首楞嚴三昧」力故,將來漸漸導正。

圖:敦煌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阿修羅王


經文:

「愛敬」

時魔界行不污菩薩。以神通力放大光明。現淨妙身照於魔宮。魔自見身無有威光猶如墨聚。時魔眾中二百天女深著婬欲。見此菩薩身色端正起染愛心。各作是言。是人若能與我從事。我等皆當隨順其教。時此菩薩知諸天女宿緣應度即時化作二百天子。色貌端嚴如身無異。又作二百寶交露臺勝魔宮觀。是諸天女皆自見身在此寶臺。各各自謂。與此菩薩共相娛樂。所願得滿婬欲意息。皆生深心愛敬菩薩。菩薩即時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初學菩薩畏魔如虎,自力未足,是否應先從見解起修,不行方便。

答:見解為二,入於漸修,非為圓頓;此經《首楞嚴三昧》乃圓頓之教,故能令福德因緣成熟者發菩提心,乃至魔女亦復如是,然漸修菩薩至十地時,亦證入是「首楞嚴三昧」,同具此方便智慧威力。


問:初學菩薩畏魔如虎,自力未足,是否應先從見解起修,不行方便。  答:見解為二,入於漸修,非為圓頓;此經《首楞嚴三昧》乃圓頓之教,故能令福德因緣成熟者發菩提心,乃至魔女亦復如是,然漸修菩薩至十地時,亦證入是「首楞嚴三昧」,同具此方便智慧威力。

圖:敦煌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降魔變,局部放大,左下三位嫵媚的魔女。

 

經文:

「順忍」

時魔眾中七百天女。以天香華末香塗香及諸瓔珞。散魔界行不污菩薩。而作是言。我當何時於魔境界而得解脫。菩薩報言。汝等若能不壞魔縛。則得解脫。云何名為魔縛。謂六十二見。若人不壞此諸見者。即於魔縛而得解脫。天女復言。云何名為不壞諸見而得解脫。答言。諸見本無所從來去無所至。若知諸見無去來相。即於魔縛而得解脫。諸見非有非無。若不分別有無。即於魔縛而得解脫。若無所見是為正見。如是正見無正無邪。若法無正無邪。無作無受。即於魔縛而得解脫。是諸見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如是諸見亦復不念則於魔縛而得解脫。七百天女。聞說此法即得順忍。而作是言。我等亦當於魔界中行無所污。度脫一切魔所縛者。

問:執見為魔縛,執正見亦為魔縛否?

答:見地、修證、行願,三者若不二,則自解脫。正修證時,見得消融;正正見時,行願消融;正行願時,無證亦無有見,此是一味,達於一味者則可通於無二。

問:執見為魔縛,執正見亦為魔縛否?  答:見地、修證、行願,三者若不二,則自解脫。正修證時,見得消融;正正見時,行願消融;正行願時,無證亦無有見,此是一味,達於一味者則可通於無二。

圖:莫高窟158 中唐 思益經變 佛陀放光圖

 

經文:

「授記」

時佛欲斷眾會疑故。告堅意言。菩薩授記凡有四種。何謂為四。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謂為四。

問:四種授記是否有程度上的差別?

答:未發心而授記者,大心凡夫,好樂大法,求解勝義,今雖未能發菩提心,但未來必定能發故,如來悉知,是以授記。

適發心而發心者,此人依大悲故,為救眾生而發菩提心,求解勝義,願行俱足,是以適發心便得授記

密授者乃為斷八部眾疑,令彼護法及諸菩薩眾,皆知此人將來畢竟成佛,今當守護、同事,助其善業。

先前得授記者如釋迦世尊為菩薩時及彌勒、賢劫千菩薩,皆得無生法忍,得現前受記。

 

四種授記其亦有特質上的差別:

欲重大心者為其一;

智悲深遠者為其二;

意堅安隱者為其三;

功德已俱者為其四。

然其中得四授記之內涵,亦可作為大乘行者之先後修行層次,或次第來看。


《首楞嚴三昧經》: 菩薩授記凡有四種。何謂為四。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謂為四。

圖:敦煌莫高窟莫高窟158 中唐 思益經變左側的菩薩
 

經文:

「爾如」

爾時天女以無怯心語惡魔言。汝勿大愁。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我等不離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可示。魔界佛界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

 

問:天女始聞此「三昧」,即可畢定住佛法中非如初學,此為何因啊?

答:其天女皆久修空行菩薩,非初學大乘;若堅著佛魔二相,則「如」則有二;非「如」能縛魔,然由魔著二相故而自縛,凡夫亦然,若堅著二相,則正亦偏邪(斜)矣。


問:天女始聞此「三昧」,即可畢定住佛法中非如初學,此為何因啊?  答:其天女皆久修空行菩薩,非初學大乘;若堅著佛魔二相,則「如」則有二;非「如」能縛魔,然由魔著二相故而自縛,凡夫亦然,若堅著二相,則正亦偏邪(斜)矣。

囻:敦煌飛天空行
 

經文:

「奉佛」

爾時惡魔即自見身處本宮殿。菩薩語言。汝見何等。惡魔答言。我自見身處本宮殿。好林園池是我所有。菩薩語言。汝今可以奉上如來。魔言可爾。適作是語即見如來聲聞菩薩。一切大眾皆在其中說首楞嚴三昧。爾時阿難。語惡魔言。汝得大利。能以宮殿施佛令住。魔言。是魔界行不污菩薩。恩力所致。

 

問:何以如來以魔宮做說法處?

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處所故,如來說法於一切處、一切時,皆得自在,且於魔宮說不二法門,能示首楞嚴自在威力,能斷根本一切二元。


問:何以如來以魔宮做說法處?  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處所故,如來說法於一切處、一切時,皆得自在,且於魔宮說不二法門,能示首楞嚴自在威力,能斷根本一切二元。

圖:敦煌莫高窟第288窟-說法圖(西魏)

 

經文:

「無垢」

今此菩薩住是「三昧」。能以神力隨意自在。示現一切行魔界行。而能不為魔行所污。與諸天女現相娛樂。而實不受婬欲惡法。是善男子。住首楞嚴三昧。現入魔宮而身不離於佛會。現行魔界遊戲娛樂而以佛法。教化眾生。

 

問:何以聲聞辟支不能得此「三昧」緣由?

答:由惟樂斷煩惱之現行而入於涅槃,不願依方便智令煩惱種子皆轉淨故。


《首楞嚴三昧經》: 今此菩薩住是「三昧」。能以神力隨意自在。示現一切行魔界行。而能不為魔行所污。與諸天女現相娛樂。而實不受婬欲惡法。是善男子。住首楞嚴三昧。現入魔宮而身不離於佛會。現行魔界遊戲娛樂而以佛法。教化眾生。

圖 :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觀無量壽經變中反彈琵琶的伎樂天。

 

經文:

「無滅」

菩薩示現「入於涅槃不畢竟滅。」而於三千大千世界。能現如是自在神力。示現如是諸莊嚴事。

 

問:如來入滅,涅槃一事,亦屬示現?

答:非惟入滅,出生、出離、修道、成佛、轉輪,三界一切佛化身所示現,皆為自在。


問:如來入滅,涅槃一事,亦屬示現?  答:非惟入滅,出生、出離、修道、成佛、轉輪,三界一切佛化身所示現,皆為自在。

圖 :莫高窟初唐第329窟迦牟尼的誕生—乘象入胎的故事

經文:

「應化」

堅意。汝觀如來。於此四天下轉法輪。餘閻浮提未成佛道。或有閻浮提現入滅度。是名首楞嚴三昧所入法門。

 

問:佛陀示現既屬化身,那麼世尊過去生已成之佛,名號稱皆不同嗎?

答:釋迦世尊之報佛為盧舍那,其所化之化佛境界,於十方世界,或各以異名號,先後示現而化眾生。


問:佛陀示現既屬化身,已成之佛未知其名號?  答:釋迦世尊之報佛為盧舍那,其所化之化佛境界,於十方世界,或各以異名號,先後示現而化眾生。

圖:莫高窟第31窟 盛唐 金剛經變之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佛永恆不變的法身。盧舍那佛袈裟上的天上、人間、地獄圖是由法身化現。袈裟上有聳立在大海中的須彌山。須彌山頂密佈樹林房舍,象徵天上世界;袈裟兩袖上繪有人物和馬,象徵人間百象;袈裟前襟繪有利劍、火焰和掙扎著的人物,象徵著地獄。

 

經文:

「昔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等善聽。勿懷恐怖而生疑悔。所以者何。諸佛神力不可思議。首楞嚴三昧勢力。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彼一燈明土講說法者。佛號示一切功德自在光明王。文殊師利。一燈明土。示一切功德自在光明王佛。則是我身。於彼國土現佛神力。我於彼土說不退轉法輪。是我宿世所修淨土。

 

問:此十方佛觀念是否為大乘獨有?

答:若無十方三世佛之說,則釋迦之前,彌勒之後,娑婆之外,眾生之中,便再無其往昔佛行相續。


問:此十方佛觀念是否為大乘獨有?  答:若無十方三世佛之說,則釋迦之前,彌勒之後,娑婆之外,眾生之中,便再無其往昔佛行相續。

圖:敦煌藏經洞 樹下說法圖 唐 絹本設色

 

經文:

「善根」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說。若人不厚種諸善根。聞首楞嚴三昧不能信受。少有眾生聞首楞嚴三昧能信受者。多有眾生不能信受。善男子。人有四法。聞是三昧能得信受。何等為四。一者曾於過去諸佛聞是三昧。二者為善知識所護深樂佛道。三者善根深厚好樂大法。四者身自得證大乘深法。有是四法。則能信受如是三昧。

 

問:如何能令「首楞嚴三昧」法門不斷於世?

答:如阿底瑜伽,師師相傳,能令法門不間斷於世。


《首楞嚴三昧經》:聞是三昧能得信受。何等為四。一者曾於過去諸佛聞是三昧。二者為善知識所護深樂佛道。三者善根深厚好樂大法。四者身自得證大乘深法。

圖: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七寶山  「上座大迦葉次,後化作五百大龍,齊有七頭白日升天,人在其上結加趺坐,踴身高飛徑向彼國…」。

 

經文:

「乘別」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從生盲人。夢中得眼見種種色心大歡喜。即於夢中與有眼者共住共語。是人覺已不復見色。我等亦爾。未聞是首楞嚴三昧時。心懷歡喜謂得天眼。與諸菩薩共住共語論說義理。世尊。我今從佛聞是三昧不知其事。如生盲人不能得知。諸佛菩薩所行之法。我等從今已往自視其身如生盲人。於佛深法無有智慧。不知不見世尊所行。我等從今已往。知諸菩薩真得天眼能得如是諸深智慧。

 

問:聲聞人若不能主持大乘正法,是否在家菩薩應主持?

答:出家、在家惟是形式,修學佛法重在解脫。聲聞行出離而解脫之道,故有出家戒儀為其方便。菩薩行轉識而解脫之道,示以在家無縛為其方便。佛乘以心性自解脫之道,示無二悲智圓化眾生,無關出家、在家;是以報佛於色究竟天以天佛之身相,教授無量十地之天菩薩摩訶薩,於獅座蓮寶上,神通無死,然亦可示應化於人間,現出家、制僧團、三轉輪;佛化身有生老病死,入於涅槃而實無滅。


問:聲聞人若不能主持大乘正法,是否在家菩薩應主持?  答:出家、在家惟是形式,修學佛法重在解脫。聲聞行出離而解脫之道,故有出家戒儀為其方便菩薩行轉識而解脫之道,示以在家無縛為其方便。佛乘以心性自解脫之道,示無二悲智圓化眾生;是以報佛於色究竟天以天佛之身相,教授無量十地之天菩薩摩訶薩,於獅座蓮寶上,神通無死;然亦可示應化於人間,現出家、制僧團、三轉輪。

圖:伯希和敦煌藏經洞絹畫 後晉 彌勒佛說法圖 收藏於法國  中為佛陀,佛旁為僧眾和菩薩,下為供養人


續問:請問在家、出家要如何共事?或者一起弘法呢?

答:其實佛弟子只要行自己的本分」,便可以了。示現出家的菩薩,可以外現聲聞儀,內密菩薩行,這樣子信眾們對於僧眾真實的身出離(出家),可以起未來如若出家的ㄧ種效仿作用;在家的菩薩,則需要實踐二心ㄧ見: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在家菩薩主要以俗世的道德、本國的文明,做為自修與接引眾生的一種橋樑,這樣可兼顧世、出世間法。在家、出家若能如此,便如佛世四眾,相安無事,佛門興盛了。

 

經文:

「福田」

爾時堅意菩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所言福田。云何名為福田。文殊師利言。有十法行。名為福田。何等為十。住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入法位。見知四諦而不證道果。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能起三明而行於三界。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入於涅槃而於生死不壞不捨。有是十法。當知是人真實福田。爾時堅意菩薩。問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世尊說汝第一福田。汝為得在是十法不。須菩提言。我於是法尚無其一。何況有十。堅意言。汝以何名第一福田。須菩提言。我不於佛諸菩薩中第一福田。佛說我於聲聞辟支佛中第一福田。堅意。譬如邊地小王亦名為王。若轉輪聖王至於邊地。諸小王等不名為王。爾時唯有轉輪聖王。聖王威德殊妙勝故。堅意。隨有國土城邑聚落無菩薩處。我於其中得為福田。若有佛處有大菩薩。我於其中不名福田。諸菩薩有薩婆若心。是故勝我。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是無增上慢大弟子之所言也。

 

問:福田若非單指出家之僧眾,是否亦將長養在家菩薩之增上慢心?

答:增上慢人不敬出家,增上慢人不尊佛語,而佛弟子離增上慢,真求解脫,故在家菩薩不受供養,反以佛法供養一切眾生,尊重出家一切僧寶;能住持佛法者僧也,能續佛慧命者亦僧也,在家、出家、聲聞、菩薩皆僧也,四眾和合,佛法乃興,互別、互謗則佛教衰亡。


問:福田若非單指出家之僧眾,是否亦將長養在家菩薩之增上慢心?  答:增上慢人不敬出家,不尊佛語,而佛弟子離增上慢,真求解脫,故在家菩薩不受供養,反以佛法供養一切眾生,尊重出家一切僧寶;能住持佛法者僧也,能續佛慧命者亦僧也,在家、出家、聲聞、菩薩皆僧也,四眾和合,佛法乃興。

圖 敦煌莫高窟 在家供養人像
 

經文:

「多聞」

堅意菩薩。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所說多聞。云何名為多聞。文殊師利言。若人得聞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萬億義。百千萬劫敷演解說。智慧辯才不可窮盡。是名多聞。復次堅意菩薩。著聞十方無量諸佛所說盡能受持。無有一句先所不聞。凡所聞者皆是先聞。隨所聞法能持不忘。為眾生說而無眾生。身與眾生及所說法無有差別。是名多聞。爾時會中有菩薩天子名淨月藏。作是念。佛說阿難於多聞中為最第一。如文殊師利所說多聞。阿難今者寧有是不。作是念已。問阿難言。如來說汝於多聞中為最第一。汝之多聞。寧如文殊師利所說者不。阿難答言。如文殊師利所說多聞。我無是事。淨月藏言。如來云何常稱說汝於多聞中為最第一。阿難答言。佛諸弟子隨逐音聲而得解脫。於是人中說我第一。非謂我於無量智海無等大慧無礙辯才諸菩薩中多聞第一。

 

問:我本來以為大乘經都是阿難一人所誦結集的?

答:佛陀在他方世界若有說法,而阿難未可得聞,佛陀事後都會向阿難複說的。


《首楞嚴三昧經》:....淨月藏言。如來云何常稱說汝於多聞中為最第一。阿難答言。佛諸弟子隨逐音聲而得解脫。於是人中說我第一。非謂我於無量智海無等大慧無礙辯才諸菩薩中多聞第一。
圖:敦煌壁畫 畫右為佛陀,左為弟子單膝著地

 

經文:

「不入」

菩薩住是首楞嚴三昧。皆能遍行諸賢聖行。亦隨其地有所說法而不住中。諸天聞佛說如是義。悉皆涕淚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聲聞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嚴三昧。世尊。人寧作五逆重罪。得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不入法位作漏盡阿羅漢。所以者何。五逆罪人聞是首楞嚴三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雖本罪緣墮在地獄。聞是三昧善根因緣還得作佛。世尊。漏盡阿羅漢猶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問:何謂法位?

答:聲聞法位者,乃決定捨五蘊我,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現行,捨報趣入無餘涅槃。


問:何謂法位?  答:聲聞法位者,乃決定捨五蘊我,斷盡障現行之一念無明煩惱,捨報趣入無餘涅槃。

圖:莫高窟第257窟 五百象王  「須菩提次後化作五百象王,齊有六牙,被以金鞍,人在其上結加趺坐,踴身騰虛空亦向彼國…」

 

經文:

「十力」

世尊。唯願我等聞是首楞嚴三昧善根因緣。當得菩薩十力。何等十。於菩提心得堅固力。於不可思議佛法得深信力。多聞得不忘力。往來生死得無疲力。於諸眾生得堅大悲力。於布施中得堅捨力。於持戒中得不壞力。於忍辱中得堅受力。魔不能壞得智慧力。於諸深法得信樂力。爾時佛告堅意菩薩。若有眾生於今現在若我滅後。聞是首楞嚴三昧能信樂者。當知是人悉皆得是菩薩十力。

 

問:菩薩十力是否同佛十力?

答:不同。今舉 龍樹 大智度論如來之十力: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首楞嚴三昧經》:聞是首楞嚴三昧能信樂者。當知是人悉皆得是菩薩十力。

圖:敦煌藏經洞絹畫  晚唐 右文殊菩薩騎獅,左普賢菩薩騎象

 

經文:

「受職」

堅意菩薩及五百菩薩。得首楞嚴三昧。悉皆得見十方諸佛所有神力。於佛深法得智光明。住第十地受佛職位。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千萬伎樂同時俱作。諸天空中雨種種華爾時佛告阿難。汝當受是首楞嚴三昧持諷誦讀廣為人說。

 

問:十地的受職意義?

答:十地得無量佛灌頂,入法王子位;佛為法王,一切十地菩薩為法子,足堪荷擔佛陀法行事業。


問:十地的受職意義?  答:十地得無量佛灌頂,入法王子位;佛為法王,一切十地菩薩為法子,足堪荷擔佛陀法行事業。

圖:《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描繪毗盧遮那佛在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宣說十地之法。詳述十地菩薩修行的位階。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華嚴經十地品變相圖 晚唐至五代 絹本設色 收藏於法國


經文:

「功德」

爾時世尊。復告堅意。是首楞嚴三昧。隨在郡國城邑聚落精舍空林。其中諸魔魔民不得其便。又告堅意。若有法師。書寫讀誦解說是首楞嚴三昧。於人非人無有恐怖。復得二十不可思議功德之分。何等二十。福德不可思議。其智不可思議。其慧不可思議。方便不可思議。辯才不可思議。法明不可思議。總持不可思議。法門不可思議。憶念隨義不可思議。諸神通力不可思議。分別眾生諸所語言不可思議。深解眾生心之所樂不可思議。得見諸佛不可思議。所聞諸法不可思議。教化眾生不可思議。自在三昧不可思議。成就淨土不可思議。形色最妙不可思議。功德自在不可思議。修治諸波羅蜜不可思議。得不退轉佛法不可思議。是為二十。堅意。若人書寫讀誦是首楞嚴三昧。得是二十不可思議功德之分。是故堅意。若人欲得今世來世諸利。當書寫讀誦解脫修行是首楞嚴三昧。堅意。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於千萬劫勤心修行六波羅蜜。若有聞是首楞嚴三昧。即能信受心不退沒。不驚不畏福勝於彼。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聞已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為人解說。若有菩薩。欲聞諸佛不思議法不驚不畏。欲於一切諸佛法中。現了自知不從他教。應當修集行是三昧。若欲得聞所未聞法信受不逆。應當聞是首楞嚴三昧。說是首楞嚴三昧經時。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倍是數住阿惟越致地。復倍是數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菩薩得是首楞嚴三昧。萬八千比丘比丘尼不受諸法故。漏盡解脫得阿羅漢。二萬六千優婆塞優婆夷。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三十那由他諸天得入聖位。佛說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堅意菩薩等。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大弟子。一切諸天龍神乾闥婆阿修羅等世間人民。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圖:東晉時期寫本《佛說首三昧楞嚴經卷下》,字體古拙,隸法濃厚,乃六朝經生書法精品上下、行間均有界欄。起“行,勤心精進諸根猛利。好樂大法有大悲心”,訖“則於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大眾之中。現前受”,內容見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佛說首三昧楞嚴經》卷下在唐代之前,漢傳佛教相當重視這本經典,但是在宋代之後,這本經逐漸卻消失式微.....


此篇結論:

楞嚴三部為《首楞嚴經》、《首楞嚴三昧經》、《大白傘蓋儀軌經》;《首楞嚴經》,緣於阿難遭難,始於貪習,故佛示四種清淨明誨,先斷煩惱現行,指示二乘所未知之如來真性,和光同塵,一路涅槃;《首楞嚴三昧經》載,緣於魔執五蘊為實,遭楞嚴咒縛,故佛示諸法皆爾如也,中化煩惱種習,經中魔王得發菩提心,作未來世得度因緣;《大白傘蓋儀軌經》,緣於菩薩道行,心佛眾生雖無差別,然己力未充,佛德難顯,故佛示「三密」相應,陀羅尼力降魔除障,龍天襄助,後得果位悉地。

此楞嚴三經,同觀則易於解行,執見則障於通達。法無爭則如佛常住,僧無謗則自性法興;佛門以無事為興盛,行者以閒心而圓成。


此楞嚴三經《首楞嚴經》、《首楞嚴三昧經》、《大白傘蓋儀軌經》同觀則易於解行,執見則障於通達。法無爭則如佛常住,僧無謗爾自性法興;佛門以無事為興盛,行者以閒心而圓成。

圖:敦煌壁畫

 

今以秘密首楞嚴,

三部會歸顯與密,

行者亦可得依循,

禪淨密律皆嚴淨。

 

有偈:

 

    佛子一佛乘

    心性自解脫

    煩惱與菩提

    悉皆不可得

    僧俗惟求此

    悟入以為則

    解行與傳承

    彰顯一乘教

    一切佛子行

    圓滿佛法身

 

    佛子菩薩乘

    轉識至解脫

    貪嗔癡等垢

    業淨樂明空

    諸地道種智

    漸修與秘密

    解行與傳承

    彰顯大乘教

    行深佛子行

    莊嚴佛報身

 

    佛子聲聞乘

    出離至解脫

    貪嗔痴等垢

    業盡涅槃空

    四果一切智

    威儀眾中尊

    解行與傳承

    彰顯二乘教

    比丘佛子行

    示現應化身

 

    末法因法末

    法末教有爭

    由亂名相故

    見修行不符

    果德乃錯亂

    如通教見地

    卻求別教果

    亦有三藏行

    強配通教見

    舉例別教行

    乃無始有終

    反配圓教修

    圓教修一心

    一心本圓成

    既是本圓成

    焉能假漸修

    需知圓無漸

    藏通別無頓

    雖假名見道

    無論相無相

    所見仍水月

    藏教見緣起

    通教見性空

    別教所見如

    仍是心所顯

    故知四教儀

    見修與行果

    各有所依據

    莫可妄相融

    先應知綱宗

    下則能通上

    上則可攝下

    上下自通達

    便於所歸乘

    能自利利他

    名相不錯亂

    佛法自能興

 

 

    今應效古德

    非再立宗派

    天台四教儀

    禪頓止觀漸

    瑜伽為秘密

    三藏通般若

    別法相唯識

    鹿苑與華嚴

    雙林與涅槃

    始終三轉輪

    一切法通達

    圓教自相應

 

    魏晉南北朝

    唐宋元明清

    一切已翻譯

    經律論與續

    顯密諸法門

    會歸於法教

    法教位為高

    法門位應低

    依教學法門

    法門必歸教

    先法門後教

    法教必遷就

 

    頓教秘密教

    即禪宗密宗

    稱宗不稱乘

    宗因法門興

    乘則危法教

    印度之佛教

    覆滅其亦因

    漢傳頓與密

    當皆依於教

    莫重蹈覆轍

    自然興大乘

 

    心性非形式

    無關僧與俗

    一切佛法教

    同是自性教

    漢傳四眾等

    同弘自性法

    即是佛宗旨

    佛子行如是

    爭論自消滅

    功德自增長

    自然興大乘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