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人?(三)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第十六圖:品梵
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
紙本淡設色,縱21.4、橫29.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主題為訪莊,醸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枯,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
南懷謹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鐘頭,心裡清清凈凈。那是你在那裡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麼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裡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註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裡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今天結論重點就在這裡。這次的課程以見地、修正、行願為三大綱要。最後強調一句——行願最重要。行到了,見地才會圓滿,修證功夫才會證果。古人證果的多,就是在行願。
現在很流行木訥祖師傳(密勒日巴),個個都很佩服他,那你能不能學木訥祖師呢?做不到。木訥祖師的老師那麼故意整他,四幢房子蓋起來以後要他拆掉,把背上都磨破了,流膿流血,他沒有怨恨。你們天天想要老師傳密法,只要老師開口罵兩句,你們就要罵老師了。像這樣的心行,怎麼行嘛!都想自己當祖師,當六祖。六祖到五祖那裡求法,五祖叫他舂米舂了三年。我們不必舂米,反過來好像老師欠我們的,假使在以前的時代,早就一棒子打過來了。怎麼那麼不通呢?心是怎麼個想法自己不檢查,還要求人家很嚴格,要求老師更嚴格了,這個是不行的,隨時都要注意心行。
見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證到了就是報身;行願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間,這個修證不到,不談!
現在社會上,一般講功夫都有問題。因為全世界都在心理變態的狀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證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談。我希望我們這裡在座的,能真正學佛,不要做自欺欺人之事。
八十八結使這段很重要,很重要的。自己隨時去檢查檢查,八十八結使去掉了多少。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菩薩地的做功夫程序都講完了,彌勒菩薩把怎麼樣修證,怎麼樣證果,所有秘密都告訴我們了,只要我們用智慧,盡心去看它就可以發現。
大家拿著這次所開列的書,包括大小乘經論及講義去參考,好好從心行做起,必有好處,必能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