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會歸論八》上篇
《顯密會歸論八》上篇
文/聞如是
「上篇—論淨土法門與漢密諸部瑜伽之會通」
“淨”不是狹義的淨土法門,諸佛的果德都是清淨的;諸佛所教的一切法門也是清淨的;一切眾生之生命基礎的佛性也是清淨的;一切眾生修持清淨之法門,成就清淨之佛果,而最後感召的國土也是清淨的。因此"淨"是一個廣義的淨,不應該定義為單一的淨土法門,因為一切法都是淨土法門,在根、道、果上都是的,所以我們漢傳的「阿努瑜伽」1(阿努,完整為阿努多羅,漢譯阿耨多羅,即無上之意,梵語Anuttarayoga Tantra,阿耨多羅瑜伽法)也是以此"淨"為基礎,然後你可以修行解脫道,一些屬於對治的,或淨化、轉化的各類法門,乃至於大《華嚴》「自解脫、自圓滿」的「ㄧ佛乘」道,最終會歸於「常寂光淨土」2。
"淨"是一個廣義的淨,不應該定義為單一的淨土法門,因為一切法都是淨土法門,在根、道、果上都是的。
漢密法門是「藏、通、別、圓」四類法教的法門,也是「頓、漸、祕密」教法的三種之一。漢密同印、藏密法一樣,必須具備下密之「事部、行部、瑜伽部」;上密「無上瑜伽」之「父續、母續、無二續」;以及藏傳舊派的「阿努瑜伽」以及「阿底瑜伽」的主要內容;原因無外,作一顯密互通的橋樑,化解漢、藏二邊的誤會,以及轉換在文化差異上造成的分歧問題,所以它必須具備一切密法的內容,通達意涵並解釋,以及對對密法的發言權佔有一席之地。
漢密法門是「藏、通、別、圓」四類法教的法門,也是「頓、漸、祕密」教法的三種之一。漢密同印、藏密法一樣,須具備下密之「事部、行部、瑜伽部」;上密「無上瑜伽」之「父續、母續、無二續」;及藏傳舊派的「阿努瑜伽」及「阿底瑜伽」的主要內容;作一顯密互通的橋樑,化解漢、藏二邊的誤會,及轉換文化差異的分歧,故須具備一切密法內容,通達意涵並解釋,及把握對密法的發言權。
圖 : 胎藏界中台八葉院
無論中、印之佛法法門,皆以「頓、漸、祕密」為主,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是指在三者之間的靈活運用,以及配合不同根器的眾生,所以「不定」的發揮。
「禪、淨、密、律」在本質上都是瑜伽,「禪」是「阿底瑜伽」;「淨」是「阿努瑜伽」;「密」含「六部瑜伽」;而「律」則是一切瑜伽的基礎。
隨著瑜伽的高度,其「律」也越回歸空性「勝義菩提心」的"無限",與自利利他「世俗菩提心」的"覺知";所謂自性的性戒,即是必須由符合自性的體性所成就的戒律,也就是"恆順眾生"3,比如阿羅漢的心中雖然沒有煩惱,可是卻仍受持250條的比丘戒,故受戒除了自修,亦是為了防止眾生因無明而生起煩惱,因此修行的考量,不光是自己,必須涵蓋一切有情眾生。
隨著瑜伽的高度,其「律」也越回歸空性「勝義菩提心」的"無限",與自利利他「世俗菩提心」的"覺知";所謂自性的性戒,即是必須由符合自性的體性所成就的戒律,也就是"恆順眾生"。
中土淨土法門,為廬山慧遠大師所創;祖師幼年即通曉老莊,少年嘗讀佛經,體證《中觀》,方知究竟,說法能善巧會通佛道,化解群疑;師從師於道安,友於羅什(註:鳩摩羅什),並常交流所學,達經論之實辨,深戒定以禪觀,立「三經一論」為淨宗所依經典: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
中土淨土法門,為廬山慧遠大師所創,立「三經一論」為淨宗所依經典: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
圖 : 淨宗初祖盧山慧遠法師
淨宗初創之修行,以達到經教之定心息念,觀佛法相,憶念佛德等為修持,而非如今時之惟止佛號於口唸,棄教理於信仰,絕禪觀而普及;然後代祖師更再添加《楞嚴》之《念佛圓通章》,與《華嚴》之《普賢行願品》為「五經一論」,令念佛法門融合《楞嚴》之祕密以及《華嚴》之圓滿,故知中土淨宗乃具備聞薰聞修,三學兼備的完整漸修法門。
淨宗初創之修行,以達到經教之定心息念,觀佛法相,憶念佛德等為修持,非如今時惟止佛號於口唸,棄教理於信仰,絕禪觀而普及;後代祖師更添加《楞嚴》之《念佛圓通章》,與《華嚴》之《普賢行願品》為「五經一論」,令念佛法門融合《楞嚴》之祕密及《華嚴》之圓滿。
今舉近代印光大師所云,念佛法門合添上述二經的增上功德:
印師嘗云:『當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
師亦云:
『《楞嚴經》五卷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爲五。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印光法師云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爲五。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今舉《觀無量壽經》云:「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再舉世親菩薩造《往生論》云:「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由上經論得知,十方佛土非凡夫肉眼可見,必假如來加持得見,故觀經中ㄧ一正觀,雖隨文義作觀,然若無佛力加持,便如同想像,無有真實功德,是以如幻三摩提幻身修行,必先由祈請、禮拜、稱讚佛德,懺悔業障、發願往生之前行,感應佛之威德加持,令一切諸佛如來之淨土等,皆由行者心中如鏡像投射般顯現,如歷現場,使觀力增強,信、願、行之力量時時增長,出生荷擔如來之勇氣,發普皆迴向眾生悉入大乘,畢竟成佛之大願;若能如此,念佛所相應瑜伽的「生起次第」,如幻身土的功德便可厚積。
幻身修行,必先由祈請、禮拜、稱讚佛德,懺悔業障、發願往生之前行,感應佛之威德加持,令一切諸佛淨土皆由行者心中如鏡像投射般顯現,增長信、願、行之力量,出生荷擔如來之勇氣,發普皆迴向眾生悉入大乘,畢竟成佛之大願;若此則念佛所相應瑜伽的「生起次第」,如幻身土的功德便可厚積。
「父續幻身」者即諸佛功德特質之顯現,如「彌陀」之聖願,「觀音」之慈悲,「勢至」之大力,其示現於本尊時便為「尊勝佛母」;"尊"則至要,"勝"即稀有之義;此尊合「三聖」於一身,尊勝佛母」三面八臂,為又稱為大日如來的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之頂髻所化現,具大日如來的智慧及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右面為黃色觀世音菩薩慈悲之像,代表增福益壽;左面為藍色金剛手菩薩勇敢法力之像,代表降伏除魔。尊勝佛母與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三者合一,即代表「智、悲、力」;有「彌陀」無量光壽、智慧功德特質之顯現,「觀音」慈悲福海功德之顯現,「勢至」大力降魔功德之顯現;壽命自在為"無死"之成就,廣大福海為"空悲"之成就,降魔大力為"威德"之成就;無死自在彰顯「無量」之光壽,如海福力始於「觀音」之悲淚,降魔威德由於「金剛手」之密跡。
明
「父續幻身」者即諸佛功德特質之顯現,如「彌陀」之聖願,「觀音」之慈悲,「勢至」之大力,其示現於本尊時便為「尊勝佛母」;此尊合「三聖」於一身,「彌陀」以「無量壽」為其相;「觀音」以「白度母」為其相,「勢至」以「金剛手」為其相。
圖 : 尊勝佛母像
然今人多只知「西方三聖」"出世間"接引往生之功德,卻少知「西方三聖」"入世間"圓俱悲、智、力之「尊勝」;此「尊勝」,豈異「三聖」乎?實乃「西方三聖」於彼淨土十萬億國土外之娑婆世界,所行、正行之佛行事業,方便之顯現也4;其殊勝如斯,唐代時依國家令,一切僧、尼寺院無不修持此「尊勝」密法5,也是民間最流行的咒語,而今卻盡忽略至此,以致今人ㄧ想到阿彌陀佛,乃至見種種法會,皆謂彌陀惟行超渡亡者之工作,與活人無關,然此等不圓融之見解,除因未能深入通達佛教經典之外,亦由於常年的顯密分歧,以致於內耗佛教有限之能量,力屈見侷,對於漢傳佛教的發展與格局平白受限,實在甚為可惜!!
今人多只知「西方三聖」"出世間"接引往生之功德,卻少知「西方三聖」"入世間"圓俱悲、智、力之「尊勝」;此「尊勝」豈異「三聖」乎?實乃「西方三聖」於彼淨土十萬億國土外之娑婆世界,所行之佛行事業,方便之顯現!
圖 : 尊勝佛母像,佛母左側第一隻手上是阿彌陀佛佛像。
今人一想到阿彌陀佛,乃至見種種法會,皆謂彌陀惟行超渡亡者之工作,與活人無關,然此等不圓融之見解,除因未能深入通達佛教經典之外,亦由於常年的顯密分歧,以致於內耗佛教有限之能量,力屈見侷,對於漢傳佛教的發展與格局平白受限,實在甚為可惜!!
圖 :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13-14世紀 日本淨土宗總本山 京都知恩院藏
正是因為能善體瑜伽,則可相應諸佛、眾生與本心;次第而修的"觀相念佛"所生的功德故是不可思議,然「阿努瑜伽」的"觀照念佛",也就是包含「生起次第」的如幻,以及「圓滿次第」的空性,在自己本心中同時如鏡般生起,如此既不離「阿底瑜伽」圓滿俱足佛性的見地,也可以相應「無上瑜伽」,與「下密瑜伽」次第觀行的方式,來體驗「生圓次第」幻身與光明的經驗。
前述「父續、母續」為唐密「金剛部」與「胎藏部」的發揮,而最終歸於佛法目標之無二智慧,此智慧則以「無二續」為其顯示;然依舊派(寧瑪派)觀點,無二者非是結果之無二,而是於根、道、果上便皆無二,只是將其顯化方便表現於「父續」,運動光明落實於「母續」,心物無二統合歸結於「無二續」;是故善修者,取「父續」修亦成無二圓滿之果,取「無二續」修亦能成辦幻身與光明;是以修「金剛部」澈見「心物之無二」,故能善巧「融攝」一切,入於如來智慧「胎藏」,而終圓通於十方,縱橫於三世,普化眾生平等如一;是以「無上瑜伽」「父續」為根,「母續」於道,「無二續」為果,三者看似有高下,然實際本分,其實無別,皆一心之本自俱足,是以修「阿底瑜伽」者,便如禪宗,釋尊拈華,迦葉微笑,華即無量世界,此即「亦融攝,亦胎藏,亦無二」,亦於本初即已圓滿;是以"密續"不外"顯經",大乘具備密法,通攝合道,轉化日用之間,便是「下三部密」及「無上密」會通「阿底瑜伽」之要,當然其中能在「自解脫道」與「轉化道」二者間建立轉承,惟「阿努瑜伽」能成辦之。
「父續、母續」為唐密「金剛部」與「胎藏部」的發揮,而最終歸於無二的智慧,此智慧則以「無二續」為其顯示;然依舊派寧瑪派觀點,無二者非是結果之無二,而是於根、道、果上便皆無二。只是將其顯化方便表現於「父續」,運動光明落實於「母續」,心物無二統合歸於「無二續」。
圖 : 胎藏部曼陀羅
「父續」、「母續」、「無二續」,三者看似有高下,其實無別,皆一心之本自俱足,是以修「阿底瑜伽」者,便如禪宗,釋尊拈華,迦葉微笑,華即無量世界,此即「亦融攝,亦胎藏,亦無二」,本初即已圓滿;是以"密續"不外"顯經",大乘具備密法。
今先舉「父續」之中,龍樹菩薩成就之「密集金剛」觀行而作偈,以方便學人理解幻身之義,乃至未來實證「生起次第」,能善巧觀行融攝萬法。
圖 : 密集金剛壇城
《 吉祥密集金剛觀想圖文 》
我於阿聲幻尊身
復觀諸尊身中現
吽光明迎諸佛入
札吽邦吙己無別
同現密集無二相
甘露灌頂並供養
諸尊種子字咒鬘
三門三字共持喚
佛悲以光淨有情
皆化成吽金剛持
復以己光迎眾尊
願此巧化眾成佛
咒力淨轉情器界
以此猛力祈悲願
眠時諸尊次第融
以此收攝為次第
黎明佛眼樂促請
光明漸出如幻身
一世觀修勿間斷
暇滿人身得大義
願此三密珍寶藏
清淨傳承恒住世
以此密集觀想文
願眾同成總持果
..............................................................
註1「阿努瑜伽」:
在金剛乘當中,蓮師教導了兩種金剛乘的內容:
一種叫作無上瑜伽部,也叫“阿努塔拉檀綽”,包括喜金剛、時輪金剛、勝樂金剛等等,所有的這些高等續部(或者叫上續部,或者叫內續部),在整個藏傳佛教當中流傳廣泛,在最初就是蓮師所教授的。當然後來有一些密續在印度還存在,有些譯師就把它們重新翻譯過來,這個叫新譯派。比如說噶舉、薩迦、格魯不同的教派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些教法的特徵就是漸次轉化,從生起次第慢慢地進入到圓滿次第,一步一步地修。
還有一種金剛乘的教法也是蓮師所教授的,叫作阿努瑜伽。阿努也是無上的意思,比如說阿努塔拉,無上瑜伽,但是阿努瑜伽的源頭並不是印度或者鄔金國。其他這些密續教法的源頭都是鄔金國,而阿努瑜伽的源頭是圖夏國。今天的圖夏國也是在穆斯林(地區),就是土吉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兩個地方,以前是一個地方,就叫圖夏之國。
大圓滿講我們的基就是本自圓滿的狀態,本來清淨和本自圓滿不二的狀態。關於這一點「阿努瑜伽」也有同樣的認識,
但是「阿努瑜伽」使用的仍然是轉化道,這一點跟大圓滿不一樣。但是它使用的並不是無上瑜伽部的這種漸次轉化,「阿努瑜伽」認為沒有必要去構築一些境界。因為我們具備本自圓滿的狀態,這意味著我們有聲、光、光線的本初潛能,當助緣具足的時候就會刹那顯現,就好比在鏡子當中反射影像的時候,就是刹那間反射的,而不是慢慢地反射的,因為鏡子具有這種無盡的反射影像的潛能,這就是「阿努瑜伽」的系統。唯一需要的就是獲得傳承,當你獲得了傳承你就知道種子字的作用,我們刹那間就轉化了,處於這種狀態當中。
摘錄自 南開諾布仁波切20150606龍薩大圓滿法要法會-第二場
註2「常寂光淨土」: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的四種佛土,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在此解釋常寂光淨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常住(常)、寂滅(寂)、光明(光)之佛土。
法身佛所居之處為常寂光淨土,融入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這叫大圓滿,這叫無上正等正覺。此小段摘錄自淨空法師開示。
註3恆順眾生:由因緣條件所生的,都是眾生。但真正的眾生,不是緣起條件所生的眾生,而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恆順自己的本心,就能夠恆順一切緣起條件所生的眾生。摘自聞如是問與答
註4娑婆世界的西方三聖:尊勝咒,又稱佛頂尊勝陀羅尼,學者郭元興認為此咒出現於兩次集會中,一次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所說,為漢傳密宗的版本;另一次是無量壽佛在極樂剎土對觀世音菩薩所說,出自法天(又叫法賢)翻譯經典,此版本較漢傳密宗更長,與藏傳譯本一致。
註5唐代時依國家令,一切僧、尼寺院無不修持此「尊勝」密法:唐代宗於大歷十一年(776)詔令天下僧尼每日誦佛頂尊勝陀羅尼二十一遍,每年正月一日具載呈報,因此其重要性與被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