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會歸論七》上篇




《顯密會歸論 七》上篇

文/聞如是

「論漢密與儒家人本文明,融合世界人間之進程」

中華文明中的禮教是一切行為智慧的結晶,掌握了禮教的"分際",任何人類的社交以及社會的運行就會穩定、平實且順暢,如此便可以克服及轉化幾乎所有人類面臨到的問題與危機;它是人天合一的智慧,運用在人類行為經驗上中庸合度的表現,超越了時間、空間、朝代、人種、族群的限制,適用於娑婆世界裡所有人類有情的生命狀態。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謂處理事物應守中庸之道而不趨於極端,這個中庸之道並不是教條,而是一種循環、軌道、頻率、振動、覺觀、同在、進退、取捨、自利、利他等等自然和協的機制,也是道在人間無有分歧的運作。


中華文明是人天合一的智慧,運用在人類行為經驗上中庸合度的表現,超越了時間、空間、朝代、人種、族群的限制,適用於娑婆世界裡所有人類有情的生命狀態。

嘗聞人云:「人間佛教,佛在人間,就是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在這裡我們可以先從佛陀開示的人天善法來判斷:佛陀所謂的人天善法是以「五戒十善」的奉行來作為基準,任何一個文化能夠奉行「五戒十善」,那麼便能常在人天之中往來,而不至於失去人身,如果能夠加修「四禪八定」,則可以升到更高的天界;而不論是行「五戒十善」或者是修「四禪八定」,他並不需要與本體或者禪道相應,只能說是一個修善斷惡以及清淨心念,達到「制心ㄧ處」的成果,這個程度的人間善法,並不等於就是佛教。

反觀中土道家所開示的,包含對道的理論以及實踐;加上融合了佛家的解脫智慧;以及禪與密法,因此形成與智慧相應的文化傳承,三教已然相融且相榮,我們亦可以看見儒風所行,即如同已適應了中土社會人文的大乘佛教人間菩薩之行了。


反觀中土道家所開示的,包含對道的理論及實踐;加上融合佛家的解脫智慧;及禪與密法,因此形成與智慧相應的文化傳承,三教已然相融且相榮,我們亦可以看見儒風所行,即如同已適應了中土社會人文的大乘佛教人間菩薩之行了。
圖:左為儒家,中為佛家,右為道家

 

孔子曾向老子問道,古來,諸子百家皆共崇於道,儒家是道在人間的實踐及傳承,他必須要適應那個年代的一切,包含當時的政治體制、科學知識、文化風俗等等;但道不曾改變,始終是陰陽太極,真妄和合,源源不絕的顯化,故說:「道在通流」,道既是實相也是現象!二者無礙並行。

 圖上:孔子與其門生 圖下 : 孔子周遊列國欲展抱負

伏羲畫先天卦,文王作後天卦,孔子復興《周禮》,作十翼1也稱易傳,以詮易理,倡先天為道,後天為德,而順於道,合於德,故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實相之中固然沒有陰與陽,因祂超越一切,也存在於一切之中;然而實相也不能離開"現象"而二分,因此人間天上一切萬有生命的化育與發展,仍然是陰陽運轉而顯化,這是絲毫不可否認的事實,舉例而言:人秉天時一出生就有生辰八字;而居住環境便有風水格局;中醫把脈斷症便知陰陽是否協調;至於家庭倫理關係的父母、夫妻、兒女也無一不是陰陽。這萬有生命的陰陽通則和,和則樂,抑則暴,暴則苦;是故現有存在的一切,若不冠上學術表象上的清高解釋,而能夠坦誠面對,並接受其為世間「悉曇」的部分,那麼便也是我們必須要尊重的現象層面;而實相跟現象的分歧其實並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從來都只是吾人語言文字的妄想習氣,以及刻意或不覺中所形成的自我局限而已。

 


實相之中固然沒有陰與陽,因祂超越一切,也存在於一切之中;然而實相也不能離開"現象"而二分,因此人間天上一切萬有生命的化育與發展,仍然是陰陽運轉而顯化,這是絲毫不可否認的事實。

佛密與道家在古文明中或許有著淵遠流長的本源關係,亦曾在某個時空點分歧了而後再次交會;萬有生命的功能來自於自性中陰陽的觸動,而此觸動,若不加上吾人煩惱、習氣、衝動的投射,那麼它就只是生命原有的一種動能而已,就像是卦象中的「風雷相搏」,藉由這個動能,道家跟佛密便能使先、後天的生命能量運動展開:先天則令乾坤能夠定位(「乾坤定位」),入心、物之無二;後天終使得「坎離相繼」,轉煩惱成清淨;最終如果達到「山澤通氣」的境界,將使得陰陽的循環與協調達到了至人的高度,所以《莊子‧大宗師》內云:「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即此理也;故知佛密與道脈是屬於全人類的智慧財產,也是大乘菩薩所行之轉化道,能使生命回歸清淨以及還真的美好圓滿過程。

萬有生命的功能來自自性中陰陽的觸動,此觸動若不加上吾人煩惱、習氣等投射,它就只是生命原有的一種動能,就像是卦象中的「風雷相搏」,藉由此動能,道家跟佛密便能使先、後天的生命能量運動展開:先天則「乾坤定位」,入心、物之無二;後天使得「坎離相繼」,轉煩惱成清淨;最終如達到「山澤通氣」的境界,將使得陰陽的循環與協調達到了至人的高度。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能夠從行為中重新薰修舊有的種子,並且開發新的健康種子,這就是最好的基因改良。目前的基因學傾向於擷取藝術、科學、運動等各種能力較好的「人種基因」做為改良的方向,這種方向是著重在橫向X軸的廣度;但是中華文明卻一向注重在於「基因維度」的提升,這是縱向Y軸的深度和高度(自由度),也就是以「天人合一」作為目標。

目前的基因學傾向於擷取藝術、科學、運動等各種能力較好的「人種基因」做為改良的方向,這種方向是著重在橫向X軸的廣度;但是中華文明卻一向注重在於「基因維度」的提升,這是縱向Y軸的深度和高度(自由度),也就是以「天人合一」作為目標。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若是無誠之禮,亦會成為私心扭曲下的工具。《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也是這個道理。

由於一切轉化道的基礎都在禮教,而禮教之源又在至誠,故作一偈。



                《學誠偈》

            大道為公天下同
            選賢與能樸民風
            人間情常事無常
            為私謀略終成空

            天下為家家天下 
            古德常尊堯舜時

            大禹治水三過門
            兒時讀書崇心量

            如今末世道亦末 
            道已為盜盜天下

            人心為私縱有謀
            勢浪潮換何勝負?

            從前懷師教禮佛 
            廟堂合掌一念誠

            十方三世皆禮遍
            此誠於世理亦同

            誠感神明求有應 
            神字有田上下通

            祀旁申告世間苦
            願化春泥護世華

            天地以誠可以真 
            君臣以誠可以忠

            父母以誠可以孝
            兄友以誠可以義
            夫妻以誠可以節
            五倫以誠可完備
            世有五倫可安康

            無誠有禮禮無體 
            無誠有義義無情

            無誠有仁仁無心
            無誠有德德無省
            無誠有道道無明

            誠道自然能響應 
            誠德無為能響應

            誠仁大同能響應
            誠義共濟能響應
            誠禮和平能響應

    無欺誠摯於自己 
            無欺誠摯於他人

            無欺故能無人欺 
            自欺欺人人方欺

            一切善法依於誠 
            一切惡法壞於誠

            斷惡修善始於誠
            唯無欺者合於誠

           古來失道方論德 
           道德仁義先於禮

           今人修身始於禮
           先禮而義仁德道

           今時推誠故感真 
           真誠樸實敬也同

           失真故當修於誠
           由敬而能感實樸

           敬心對治於虛勢 
           實心對治於虛榮

           樸心對治於虛華
           誠心對治於虛偽
           真心對治於虛幻

           由敬而能獲得真 
           因真故能常處敬

           賢者自知己盈虧
           善哉方便快樂修

           世間有病世間醫 
           世間藥方解心疾

           心病即是世間病
           靈藥無奈心不行
           心行便可解世疾

           誠心書寫學誠偈 
           願眾吉祥平安臨

           學誠偈誦心誠靈
           願吉祥臨世安平


(有感人心先平,而天下方定,故作此偈)

.....................................................................................

註1十翼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唐代陸德明録《經典釋文·註解傳述人》:「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謂之十翼」。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