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密會歸論 六 》


 
《 顯密會歸論 六 》

文/聞如是    
 
「論經教中勝義、世俗諦與密法生起、圓滿次第修行關係」
 

嘗聞人云:「需有修,方能成佛」,亦有云:「本來是佛,莫執著即可」;二者皆由尚未解「二諦」及「生、圓」道理故。
首先應要知道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嘗聞人云:「需有修,方能成佛」,亦有云:「本來是佛,莫執著即可」;二者皆由尚未解「二諦」及「生、圓」道理故。
首先應要知道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離」(出離)至解脫乃"共道",想要實修,沒有不出離的外道,也沒有不出離的菩薩。

「伏」如人間修養乃至外道禪定至第四禪無覺、觀、喜、樂,惟有「心一境性」1一個禪支存在;此亦"共外道境界"。

「破」需要由經教智慧觀察吾人之「蘊、處、界」三界內一切世間所建立之我見,皆無自性而得人無我空;此是"不共外道境界"。

「斷」乃離於我見後,於妄心意識中,一切相應於我見之「一念無明」、煩惱障思惑的現行,漸至不起不生,終至自我意識斷滅,取證「無餘涅槃」實際之本際;此為"小乘解脫之極致,然猶非菩薩境界"。

「轉化」所依乃明空雙運之空性心,修即如菩薩留惑潤生,經長劫漸修,轉識成智,種子起現行,現行回薰種子,一使煩惱轉清淨,故能以煩惱為道用,二使應知而未知之智慧,能知且令知,直至人、法二無我之圓滿;此是"菩薩不共二乘之解脫"。

經出離之「解脫」及轉化之「解脫」,二道皆有所修為,而圓教一佛乘,本來圓滿之無修無證;此為"「究竟」之「融攝」"。


圖:種子字吽

圖:由種子字吽化為金剛杵

「轉化」所依乃明空雙運之空性心,修即如菩薩留惑潤生,經長劫漸修,轉識成智;種子起現行,現行回薰種子,ㄧ使煩惱轉清淨,故能以煩惱為道用,二使應知而未知之智慧,能知且令知,直至人、法二無我之圓滿;此是菩薩不共二乘之「解脫」。
圖 : 由種子字吽化為金剛杵,再轉為金剛薩埵佛尊

圓教無安立二諦及生、圓之必要;餘三教則不出其範圍,故無不修的道理
 

今以「化法四教」以觀其漸修:
「三藏教」有始有終而解脫於生死。
「通教」有始無終而至解脫於邊執。
「別教」無始有終而至解脫於法我。
「圓教」無始無終而自解脫於二元。

 

由上可知,修在於妄心上之功行,故有真妄、輪涅、染淨等"漸次之轉異";無修在於本心上之無行,融攝真妄、輪涅、染淨等"頓然之任運"。

故圓教之上乘者,並無安立「二諦」及絕對「生、圓」之必要,然卻無妨安之、修之。餘三教則皆不出「二諦」、「生、圓」之範圍,故沒有不修的道理;以三教見、修、行願與二次第完全相應故。


修在於妄心上之功行,故有真妄、輪涅、染淨等"漸次之轉異";無修在於本心上之無行,融攝真妄、輪涅、染淨等"頓然之任運"。故圓教上乘者,並無安立「二諦」及絕對「生、圓」之必要,然卻無妨安、修之。餘三教則不出「二諦」、「生、圓」範圍,故沒有不修的道理;以三教見、修、行願與二次第完全相應故。
圖 : 宇宙能量結構的神聖幾何 

舉例如下:

「三藏教」:聲聞見佛,聞法於己外,「事部」亦然,故主要以禮敬、稱讚、供養、請法、懺悔、隨喜等資糧為其主修,可快速增長功德。

「通教」:菩薩頂戴上師諸佛於頂嚴,「行部」亦然,故主要以加持、淨業、除障、禪定等「加行」為其主修,以快速增長功德。

「別教」:勝解行位,開悟心體所顯真如(因地真如),以此真如假安立為本初,可現前觀察第八識中之一切運行而出生般若智慧,修斷二種無明煩惱,即所謂實證我(如來藏)與無我(五蘊)之正見,邁向佛地「常、樂、我、淨」之「正行」;「瑜伽部」亦然,故主要以「三密相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其主修,不離真如空性心故、如幻三昧增益故,故可快速增長別教菩薩所欲成就之佛果「無住涅槃」的功德。此為瑜伽部密法,乃一切別教僧、俗所應共重者。


別教開悟心體所顯真如,以此真如假安立為本初,觀察第八識中之一切運行而出生般若智慧,修斷二種無明煩惱,邁向佛地「常、樂、我、淨」之「正行」;「瑜伽部」亦然,故主要以「三密相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其主修可快速增長欲成就之佛果「無住涅槃」的功德。此為瑜伽部密法,乃一切別教僧俗所應共重者。
圖 : 胎藏界曼陀羅

故知「頓教」之本來,需知其所謂本來之所在,方而能解其無修。

「漸教」之所修,需知其輪涅之差距、真妄之差別;而前者能以斷「一念無明」之「煩惱障」而至「無餘涅槃」,後者勢以斷「無始無明」之「所知障」而終轉識成智。

「勝義諦」者真如空性心,「世俗諦」者「五蘊十八界」,真妄和合而運作當下,生佛、輪涅而同居此土;故迴「生、圓」於「二諦」,修「二諦」於「生、圓」,於一念見三世,歷三祇於當前,"時"也"空"也,"空"亦"時"也,理、事同俱,其修也善哉。

今以密法「生、圓」二次第,融經教「世俗、勝義」之二諦於現觀而作偈:

「勝義諦」者真如空性心,「世俗諦」者「五蘊十八界」,真妄和合而運作當下,生佛、輪涅而同居此土;故迴「生、圓」於「二諦」,修「二諦」於「生、圓」,於一念見三世,歷三祇於當前,"時"也"空"也,"空"亦"時"也,理、事同俱,其修也善哉。
圖 : 普賢菩薩像 日本京都相國寺所藏


今以密法「生、圓」二次第,融經教「世俗、勝義」之二諦於現觀而作偈:

        「顯密現觀偈」
 
    無論何修持  勝義與世俗
    相依而存在  如方便智慧
    經驗與空性  加行即方便
    上師相應法  合二而為一
    禪修於如是  究竟之本質
 
    上師能示道  並為修行依
    故於修習前  頂禮上師尊
 
    人生最難得  自由與暇滿
 
  解脫道根本  無常與死亡
    不斷地輪迴  輪迴本質苦
    不管善惡業  輪迴皆不斷
    如心不向道  解脫無可能
    故需學加行  像播種之前
    必須先犁田
 
    所以所播種  即皈依三寶
    懺悔一切業  發大菩提心
    積聚福德糧  修本尊瑜伽
    如金剛薩埵  準提佛母法
    勝義之佛法  建立在世俗
    若無世俗諦  則無有人身
    亦無以開悟  若無勝義諦
    則世俗惟苦  解脫無希望
    是故此二諦  本質是無二
    能如此了解  是為重要點
 
    以皈依而言  佛法僧即是
    一切法來源  所有佛顯示
    皆最珍貴法  佛陀如嚮導
    菩薩即夥伴  法便像道路
    全心投入者  護持與修持
    便即是僧寶
 
    今尚處輪迴  因迷惑痛苦
    為離苦得樂  必須求皈依
    由未見心性  煩惱伴隨來
    造就世世身  未悟清淨性
    視此生實有  痛苦亦實有
    是以所皈依  三寶亦實有
 
    因此就外在  虔誠皈三寶
    從外在來說  三寶亦象徵
    及一種引導  越輪迴善巧
    但就勝義諦  三寶不離心
 
    究竟上來講  心是空與明
    勝義之本覺  此一心本身
    即珍貴佛陀  然就外在言
    藉聲音意念  傳達聽聞法
    後方可修持  從內在層次
    亦本是空性  不曾有間斷
    遍在無障礙  本覺光顯現
    是心原始處  能含攝一切
 
    由無法體認  本覺之圓滿
    故皈依外在  三寶修加行
    以虔誠敬意  思議佛功德
    柔軟身禮拜  語誦諸經文
    靜坐融觀想  了解主客體
    以及所做事  本身即本覺
    靜坐者自己  皈依之境界
    亦由心創造  僅安住本覺
    除此別無有  賢劫經中說
    我如夢來示  也如夢演繹
    然究竟來說  無曾說佛法
    亦無曾到此  一切皆是為
    對外境覺受
 
    是故修皈依  世俗諦而言
    虔誠與頂禮  皈依之對象
    勝義諦而言  於法皆無作
    融入本性然
 
    發菩提意義  為利益眾生
    眾生之數目  如虛空一般
    無法可計算  曾為我父母
    菩薩應發願  願度一切眾
    直至輪迴盡  培養菩提心
    出離於自我  亦關懷他人
    方求於解脫  以及成佛道
    能如是發願  是世俗菩提
 
    勝義菩提心  佛曾示弟子
    一切法如夢  如幻之世界
    我等視為實  故希望驅使
    如繩而纏縛  樂行無止境
    即是輪迴因  由顛倒妄想
    謂輪迴如夢  然成佛真實
    故仍恆追逐  不了真實處
    實無一法得  惟是自心性
    明空顯諸幻  是以舉心經
    以空即是色  悲願無窮盡
    以色即是空  無明無無明
    若識心遊戲  隨順不隨順
    心無有希求  無恐怖顛倒
    還住於本性  故能從世間
    見真實如如  便知離世間
    則真無可顯  若解如斯理
    輪涅即無二  於無實輪迴
    見涅槃寂靜  此見乃大乘
    非由偏空侷  常墮於二乘
    如月影與水  勝義與世俗
    生起與圓滿  非一亦非異
    不二常修習
 
    空性一切母  佛陀宣無上
    智慧無言語  如虛空無限
    無內外中央  廣大無邊際
    自在無侷限  本性如虛空
    廣大無局限  不僅僅是空
    空亦其特質  能運動顯現
    眾生業即是  佛性之潛能
 
    藉空修生圓  如金剛薩埵
    淨化輪迴染  需知本來性
    本淨而染污  亦即本來佛
    無明而流轉  以不減清淨
    悟則自解脫  方便修生圓
    金剛薩埵法  亦從實相出
    加持得淨化  然知一切法
    本來即清淨  雖淨有幻染
    雖染體常淨  便如虛空般
    空氣有污染  虛空常清淨
    金剛薩埵法  亦復本清淨
    而能淨染心
 
    積聚福德法  莫執著外境
    安住於本性  了自心所生
    三千大千界  無量有情眾
    本自悉同住  發起菩提心
    勝義即世俗  融攝利一切
    即廣大福德  成就之來源
 
    上師相應法  此瑜伽修行
    世間由因緣  和合故而生
    是以眾生心  時常處迷惑
    上師為啟發  心清淨來源
    故每憶上師  便感受清淨
    此相對外在  觀想與領受
    灌頂跟加持  這為世俗諦
    上師之相應
 
    如能離外境  象徵性等義
    明顯上師處  觀上師化光
    於我頂融入  藉由此方便
    於空性之中  認出自心性
    此即勝義諦  究竟之上師
 
    欲問師何在  處於心本覺
    汝究竟本覺  即師之成就
    常持自本覺  即為勝義諦
    上師相應法  亦外在加行
    關聯內在處  世俗與勝義
    生圓二次第  加行悉圓滿
 
    生起次第者  生起此圓滿
    圓滿次第者  圓滿此生起
    行者見真如  世俗中勝義
    如幻離一異  勝義中世俗
    二諦若圓通  可以知圓教
    二次第圓修  則可入圓密
    轉煩惱道用  學一切種智
    進而阿底者  將近於禪宗
    無需立二諦  亦無需生圓
    本來圓滿故  自生自解脫
    自顯自莊嚴  和光暨同塵
    如空中鳥道  船過了無痕
    是以說無行  為真實空行
 
    敬禮三寶故  加持見聞眾
    斬斷二元執  速得自解脫
    俱足圓滿性  成自性佛陀


生起次第者  生起此圓滿 。圓滿次第者  圓滿此生起。行者見真如  世俗中勝義。如幻離一異  勝義中世俗。

二諦若圓通  可以知圓教。 二次第圓修  則可入圓密。轉煩惱道用  學一切種智。進而阿底者  將近於禪宗。

無需立二諦  亦無需生圓。 本來圓滿故  自生自解脫。自顯自莊嚴  和光暨同塵。如空中鳥道  船過了無痕。

是以說無行  為真實空行。

圖 : 金剛薩埵佛尊

.............................................

………………………………………………….
註1「心一境性」:「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此心念念流注,一念萬年,就叫入定,也就是三摩地境界,心一境性就是禪定的境界。摘錄自南懷謹《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心一境性有三個層次:身(身體),口(嘴巴),意(意識思想),三者都要進入專一境界。摘錄自南懷謹《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