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密會歸論 六 》
文/聞如是
嘗聞人云:「需有修,方能成佛」,亦有云:「本來是佛,莫執著即可」;二者皆由尚未解「二諦」及「生、圓」道理故。
首先應要知道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嘗聞人云:「需有修,方能成佛」,亦有云:「本來是佛,莫執著即可」;二者皆由尚未解「二諦」及「生、圓」道理故。
首先應要知道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修道中離、伏、破、斷、轉化、解脫、究竟等差別
「離」(出離)至解脫乃"共道",想要實修,沒有不出離的外道,也沒有不出離的菩薩。
「伏」如人間修養乃至外道禪定至第四禪無覺、觀、喜、樂,惟有「心一境性」1一個禪支存在;此亦"共外道境界"。
「破」需要由經教智慧觀察吾人之「蘊、處、界」三界內一切世間所建立之我見,皆無自性而得人無我空;此是"不共外道境界"。
「斷」乃離於我見後,於妄心意識中,一切相應於我見之「一念無明」、煩惱障思惑的現行,漸至不起不生,終至自我意識斷滅,取證「無餘涅槃」實際之本際;此為"小乘解脫之極致,然猶非菩薩境界"。
「轉化」所依乃明空雙運之空性心,修即如菩薩留惑潤生,經長劫漸修,轉識成智,種子起現行,現行回薰種子,一使煩惱轉清淨,故能以煩惱為道用,二使應知而未知之智慧,能知且令知,直至人、法二無我之圓滿;此是"菩薩不共二乘之解脫"。
經出離之「解脫」及轉化之「解脫」,二道皆有所修為,而圓教一佛乘,本來圓滿之無修無證;此為"「究竟」之「融攝」"。
圖:種子字吽
圖:由種子字吽化為金剛杵
「轉化」所依乃明空雙運之空性心,修即如菩薩留惑潤生,經長劫漸修,轉識成智;種子起現行,現行回薰種子,ㄧ使煩惱轉清淨,故能以煩惱為道用,二使應知而未知之智慧,能知且令知,直至人、法二無我之圓滿;此是菩薩不共二乘之「解脫」。
圖 : 由種子字吽化為金剛杵,再轉為金剛薩埵佛尊。
圓教無安立二諦及生、圓之必要;餘三教則不出其範圍,故無不修的道理
今以「化法四教」以觀其漸修:
「三藏教」有始有終而解脫於生死。
「通教」有始無終而至解脫於邊執。
「別教」無始有終而至解脫於法我。
「圓教」無始無終而自解脫於二元。
由上可知,修在於妄心上之功行,故有真妄、輪涅、染淨等"漸次之轉異";無修在於本心上之無行,融攝真妄、輪涅、染淨等"頓然之任運"。
故圓教之上乘者,並無安立「二諦」及絕對「生、圓」之必要,然卻無妨安之、修之。餘三教則皆不出「二諦」、「生、圓」之範圍,故沒有不修的道理;以三教見、修、行願與二次第完全相應故。
修在於妄心上之功行,故有真妄、輪涅、染淨等"漸次之轉異";無修在於本心上之無行,融攝真妄、輪涅、染淨等"頓然之任運"。故圓教上乘者,並無安立「二諦」及絕對「生、圓」之必要,然卻無妨安、修之。餘三教則不出「二諦」、「生、圓」範圍,故沒有不修的道理;以三教見、修、行願與二次第完全相應故。
圖 : 宇宙能量結構的神聖幾何
舉例如下:
「三藏教」:聲聞見佛,聞法於己外,「事部」亦然,故主要以禮敬、稱讚、供養、請法、懺悔、隨喜等資糧為其主修,可快速增長功德。
「通教」:菩薩頂戴上師諸佛於頂嚴,「行部」亦然,故主要以加持、淨業、除障、禪定等「加行」為其主修,以快速增長功德。
「別教」:勝解行位,開悟心體所顯真如(因地真如),以此真如假安立為本初,可現前觀察第八識中之一切運行而出生般若智慧,修斷二種無明煩惱,即所謂實證我(如來藏)與無我(五蘊)之正見,邁向佛地「常、樂、我、淨」之「正行」;「瑜伽部」亦然,故主要以「三密相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其主修,不離真如空性心故、如幻三昧增益故,故可快速增長別教菩薩所欲成就之佛果「無住涅槃」的功德。此為瑜伽部密法,乃一切別教僧、俗所應共重者。
別教開悟心體所顯真如,以此真如假安立為本初,觀察第八識中之一切運行而出生般若智慧,修斷二種無明煩惱,邁向佛地「常、樂、我、淨」之「正行」;「瑜伽部」亦然,故主要以「三密相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其主修,可快速增長欲成就之佛果「無住涅槃」的功德。此為瑜伽部密法,乃一切別教僧、俗所應共重者。
故知「頓教」之本來,需知其所謂本來之所在,方而能解其無修。
「漸教」之所修,需知其輪涅之差距、真妄之差別;而前者能以斷「一念無明」之「煩惱障」而至「無餘涅槃」,後者勢以斷「無始無明」之「所知障」而終轉識成智。
「勝義諦」者真如空性心,「世俗諦」者「五蘊十八界」,真妄和合而運作當下,生佛、輪涅而同居此土;故迴「生、圓」於「二諦」,修「二諦」於「生、圓」,於一念見三世,歷三祇於當前,"時"也"空"也,"空"亦"時"也,理、事同俱,其修也善哉。
今以密法「生、圓」二次第,融經教「世俗、勝義」之二諦於現觀而作偈:
圖 : 普賢菩薩像 日本京都相國寺所藏
今以密法「生、圓」二次第,融經教「世俗、勝義」之二諦於現觀而作偈:
「顯密現觀偈」
生起次第者 生起此圓滿 。圓滿次第者 圓滿此生起。行者見真如 世俗中勝義。如幻離一異 勝義中世俗。
二諦若圓通 可以知圓教。 二次第圓修 則可入圓密。轉煩惱道用 學一切種智。進而阿底者 將近於禪宗。
無需立二諦 亦無需生圓。 本來圓滿故 自生自解脫。自顯自莊嚴 和光暨同塵。如空中鳥道 船過了無痕。
是以說無行 為真實空行。
圖 : 金剛薩埵佛尊
………………………………………………….
註1「心一境性」:「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此心念念流注,一念萬年,就叫入定,也就是三摩地境界,心一境性就是禪定的境界。摘錄自南懷謹《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心一境性有三個層次:身(身體),口(嘴巴),意(意識思想),三者都要進入專一境界。摘錄自南懷謹《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