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密會歸論 二 》
《 顯密會歸論 二 》
文/ 聞如是
「論顯密見、修,比較異同及會歸」
ㄧ、禪宗、大圓滿見地:
禪宗先天之修為,乃無見之見,亦為無門之門,此無見能透,則道果自成,如南宗禪婆言:「募直去!」「大圓滿」(註1)清淨見者,亦可會歸於此,所謂自生自顯,本無能所,故自解脫圓滿,無異於禪宗先天之修為,唯祖師禪教不立文字,而「大圓滿」則有口傳、灌頂等指授之方便也。
禪宗先天之修為,乃無見之見,亦為無門之門,此無見能透,則道果自成;大圓滿清淨見者,亦可會歸於此,所謂自生自顯,本無能所,故自解脫圓滿,無異於禪宗先天之修為,唯祖師禪教不立文字,而大圓滿則有口傳、灌頂等指授之方便也。
舉《圓覺經》圓「所修」: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相。」
鏡身、返照、顯現,三者當重返照,以「返」有包含能所義,「照」有任運無作義,亦可直貫鏡身與顯現之內涵,故以「奢摩他」最符合「祖師禪」及「大圓滿」見。
二、禪宗、大手印見地:
唐宋「五宗禪」(註2),師徒相授,多見機鋒,無次第中開顯層次,依舊階級外事,不落言詮。《法華經》中釋尊云:「開、示、悟、入」。「開、示」在於法義,「悟、入」代表證量。既得其量,量有深淺廣狹,故何妨方便迭增,「入、出、用、了」。
《法華經》中釋尊云:「開、示、悟、入」。「開、示」在於法義,「悟、入」代表證量。既得其量,量有深淺廣狹,故何妨方便迭增,「入、出、用、了」。
圖 : 《法華經》中之圖繪
今配密宗「大手印」(註3)俱生智見,於自心性,出離能所,證「明體」(註4),修「四瑜伽」(註5):於離能所之「明體」中,「專一瑜伽」之修在”堅固”;如臨濟禪師云:「靈光獨耀、冏脫根塵。」既根塵不住,則「明體」當然透脫,此亦是禪宗「入」處。
今配密宗「大手印」俱生智見,於自心性,出離能所,證「明體」,修「四瑜伽」:於離能所之「明體」中,「專ㄧ瑜伽」之修在"堅固";如臨濟禪師云:「靈光獨耀、冏脫根塵。」既根塵不住,則「明體」當然透脫,此亦是禪宗「入」處。
密宗「離戲瑜伽」之修在”清淨”;《大乘起信論》所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釋尊亦云:「法法何曾法。」六祖嘗言:「解脫知見。」故知此層一法亦無得,至此同於禪宗之「出」處。
密宗「離戲瑜伽」之修在"清淨";《大乘起信論》所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釋尊亦云:「法法何曾法。」六祖嘗言:「解脫知見。」故知此層一法亦無得,至此同於禪宗之「出」處。
圖 : 密勒日巴尊者像
密宗「一昧瑜伽」之修在”解脫”;解脫者三界六道無以拘。三界者,貪嗔愚痴,業力之所生;六道者,無明為緣,名色之所淪。密宗轉化道易貪嗔為樂明,尚有功行痕跡,故知轉化道非「大手印」道。禪宗頓悟,煩惱即菩提,所謂輪涅無二,煩惱得菩提用,菩提亦煩惱用;大同禪師云:「智者撩著便提取。」故此一昧,禪宗之「用」處。
密宗「一昧瑜伽」之修在"解脫";解脫者三界六道無以拘。三界者,貪嗔愚痴,業力之所生;六道者,無明為緣,名色之所淪。密宗轉化道易貪嗔為樂明,尚有功行痕跡,故知轉化道非大手印道。禪宗頓悟,煩惱即菩提,所謂輪涅無二;大同禪師云:「智者撩著便提取。」故此一昧,禪宗之「用」處。
密宗「無修瑜伽」之”圓成”,乃「專一、離戲、一昧」之圓成;又是堅固、清淨、解脫之圓成;亦乃是禪門「入、出、用」層之圓成。此圓成非戒、定、慧漸道之漸漸圓成,以「明體」從來皆證量中事,本來圓滿故,是以「入、出、用、了」亦證量中事,是頓非漸,無次第故,不落階級故。
禪宗曰:「本來現成。」表其見地之本圓成;亦云:「禪門中無有彼戒、定、慧等閑家具。」此表示修證之本圓成;《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為果證之本圓成。經非空理,乃歷四層鍛煉之境界,故《心經》前段亦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般若本圓成,但並非無需"行深"矣!故判此密宗「無修瑜伽」之圓成,亦禪宗之「了」層。
密宗「無修瑜伽」之"圓成",乃「專一、離戲、一昧」之圓成;堅固、清淨、解脫之圓成;亦禪門「入、出、用」層之圓成。以「明體」從來皆證量中事,不落階級故。禪宗曰:「本來現成。」表見地本圓成;亦云:「禪門中無有彼戒、定、慧等閑家具。」表修證本圓成;《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果證本圓成。經非空理,乃歷四層鍛煉之境界,故《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般若本圓成,但並非無需"行深"!故判密宗「無修瑜伽」,亦禪宗之「了」層。
舉《圓覺經》「所修」: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
寂滅器中之鍠,鍠亦簧義,如機關木人之機關也。賴耶之流轉乃因二元之見、二取之行,故感輪涅、死生二邊之果。寂滅其簧則為一昧,達一昧自然無二矣,無二則無無明盡,此由「大手印」修歸「大圓滿」也。觀二者所修,皆不離禪宗之範圍,既知法脈同源,皆是釋尊親教,則顯密各宗,唯有共仰佛德、同沐恩光爾。
三、禪、密於無上瑜伽幻身、光明之見、修:
嘗聞禪側重法身之自受用以解脫,但易處自了;密善修報化之他受用以酬恩,卻易滯念想。然若閱顯密各自之經典,則可見各自包羅廣泛、心物同重,並無偏廢。
顯宗所示如幻者為「蘊、處、界」;七識所緣五塵「內相分」(註6)法界;八識所緣五塵外「根身、器界」。其凡地、水、火、風、空,色、受、想、行、識,乃至百法中除「真如無為」之外(因其代表本體),莫不如幻。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顯宗所示如幻者為「蘊、處、界」;七識所緣五塵「內相分」法界;八識所緣五塵外「根身、器界」。凡地、水、火、風、空,色、受、想、行、識,乃至百法中除「真如無為」之外(因其代表本體),莫不如幻。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密宗示如幻者,亦謂「根身、器界」,唯密法以幻身之本尊及壇城為替代,以除行者凡庸之身見及我、法二執。
密宗示如幻者,亦謂「根身、器界」,唯密法以幻身之本尊及壇城為替代,以除行者凡庸之身見及我、法二執。
圖:白度母壇城
報身者「脈、氣、明點」所修成;五智者八識一心所顯發;解脫者五蘊歸元所親證,是故修證一事,需心物兼重。然「氣、脈、明點」之修持,需轉貪瞋無明之業種,成樂明無念之功德、以基戒、定、慧三學之實際,此屬有為法中之漸修。
報身者「脈、氣、明點」所修成;五智者八識一心所顯發;解脫者五蘊歸元所親證,是故修證一事,需心物兼重。
所謂轉化「氣、脈、明點」者,需知三界輪迴由欲愛為前導,欲愛業氣能動搖後天身中之心氣,令不易成就,故心不開則脈不解,脈不解則智慧氣等無法展現,然則明體亦將無法明顯得證。而業脈需先行淨化,並以「拙火」消融業氣,善巧使氣入中(衝)脈,氣不入中脈則無有上下脈輪之淨業開發,脈輪之無開發則自性潛能蟄伏,尤以心、眉二輪所藏二明點,是水晶脈道之要塞,內光外顯之條件,亦大圓滿五蘊歸元之勝因,其重要可見。此乃轉化道敦促自解脫道之「加行」部分的極略簡述,而所謂「加行」者有已備不時之需之意,防範勝於未然之用處。
舉《圓覺經》所修:
「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亦有種種心物修證之果相,水大觀如月光童子,火大觀如火工頭陀,金剛藏菩薩證大圓鏡等等,皆是菩薩性相雙融之修、顯密轉化之道所共通者,為菩提道中順、逆對治一切二障之方便法門。
報化修證部分,似為禪宗表面所無涉,亦為「大圓滿」法看似所不需,然卻有「大手印」可以與「無上瑜伽」合修之處,何以故?心相連脈、氣、明點故,未可以絕然分離故,人身皆同,無關乎教派,成就所必須故。
因此禪宗祖師,如達摩之示無死;六祖之金剛身;隱峰禪師示倒立而圓寂,衣皆順體。古代禪德臨終證量公案不乏。而今石頭希遷禪師曲躬單盤之金身,亦尚藏日本某寺院中供奉。大圓滿「脫嘎」之法亦與「羅巴」(能的一種顯示)相關,合修於蓮師阿努瑜伽之系統。
所以顯密的圓通,可以隨根器、時空、修學先後等等的”不定”,而方便的調整。
只要不先入為主,堅築立場,人人皆可會通顯密之內涵,而增益三學也。
顯密的圓通,可以隨根器、時空、修學先後等等的"不定",而方便的調整。只要不先入為主,堅築立場,人人皆可會通顯密之內涵,而增益三學也。
................................................................................................
註1「大圓滿」:即阿底瑜伽。乃屬藏密九乘佛法之巔,也是寧瑪派的核心教法。龍欽巴尊者所著的《七寶藏論》中提到:「大圓滿法門是指心性中之自然智慧,遠離戲論、不偏不倚,而一切的宗門要義妙法,皆能在此自然生起的智慧中獲得圓滿。」
註2「五宗禪」: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註3「大手印」:噶舉有「大手印教授,就教法的整體而言,「大手印」教授分為顯密兩種:僅屬顯教的「大手印」主要指的是中觀正見,是搭配「四法印」而延伸的教授,不共的是與咒乘的光明有關,在「那洛六法」裡說到光明的修行,這種修持叫做「大手印」Mahamudra,主要是讓俱生原始光明轉為道用。摘自尊者達賴喇嘛於2004年4月24日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開示《噶舉大手印與薩迦明空雙運》。
註4「明體」:不為任何法相所摻雜,不被世間意識所攪亂,不為沈掉和妄念所鼓動,當下安置於本來之處(自心)。如果能認識它,那就是自明之智慧,認識它就叫做「明體」、體性、俱生智、平常心、本元、離戲、光明等。摘自林崇安所著《西藏大手印的思想》一書
註5四瑜伽:專一、離戲、一昧、無修。
註6「內相分」:所謂内相分就是六根對六塵時,第八識在大腦黑匣子部位變出的相似於外六塵的影像,就是勝義根内的影像。之後如來藏又在勝義根與六塵相對應處出生六識,六識出生就能分別勝義根裡的六塵影像了。摘自生如法師《黑匣子内外相分問題》。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