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密會歸論述 》



《 顯密會歸論述 》


文/聞如是
 

嘗聞漢藏佛教各宗派,皆對己宗特別的信仰與信心,若又能互相包容學習,實屬難能可貴。

皈依佛,「佛」是上師,佛門歷代的上師,必須傳承佛陀的法教;所謂「法」是方法、是戒律、是道路、也是規矩,失去了法,則無法成就;所謂」是僧伽,是修行的團體、榜樣,引領並保護著我們,安全的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觀世音菩薩、文殊、地藏等等菩薩摩訶薩,是大乘的僧寶。阿難、迦葉、須菩提等尊者,是聲聞乘的僧寶。

僧寶是我等必須時時祈請、護持及皈依的對象,然而,皈依必須實踐與實修,那麼才是真實的佛弟子,如果只是維持在信仰層次,參加法會活動,或者做一些人天善行,如捐款、勞動、當義工...等等,這些雖然在世間法上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對於修持佛法,想要得到解脫跟證悟來說,這樣子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宗派與法門,是否真的有所分別?其實佛陀說法,原先並沒有分別宗派與法門的意思,只因解讀的人根器不同,理解有深淺,而將自己所得的重點,個別發揚光大而已。

比如:頓、漸、秘密等法門,它們只是方法,是故必須要依據經教,才能發揮原本的正確效果,像打禪七的人,他的重點應該放在般若系經典的智慧上,他的目標也應該如經典中所記載的見、修,盡量一致。


關於宗派與法門,是否真的有所分別?其實佛陀說法,原先並沒有分別宗派與法門的意思,只因解讀的人根器不同,理解有深淺,而將自己所得的重點,個別發揚光大而已。

念佛的人則依據大乘淨土的經典,比如說像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等等,以此為目標、方向,然後其它的經典也可以為輔佐。
 
漸修法門的行者則應該依據佛門各類的禪經,這裡的禪經,是側重於三摩地的證量,當然同時也可以依據其它相關的大小乘經典,作為禪修的輔助。

修持密法則必須要有傳承、有經典、有儀軌,依止「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因為沒有上師就沒有加持;沒有本尊則無所成就;無護法則一切佛行事業便沒有辦法前進。
 
其實,我們如是禪武的文章發表,也是基於這個單純清淨的動機,希望一切佛法之間,沒有衝突、沒有爭執。


修持密法則必須要有傳承、有經典、有儀軌、依止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因沒有上師就沒有加持;沒有本尊則無所成就;無護法則一切佛行事業便沒有辦法前進。
 
我們要尊重經典中的三乘佛教之外,也需要「尊重歷史上發展 — 已既成的三乘佛教」; 我們可以為教界跟學界搭上和諧的橋樑,讓彼此提出來的看法,都能夠作為對方的資糧跟鼓勵。

近來,因為正研讀續部經典,稍微整理了關於顯密之間的一些見地與修證,不知覺的,就寫了十幾篇,
還有意猶未盡之感.......因為此論述是為了「將密法會歸大乘作為目標」,理想上是以楞嚴經作為所有密法的規範;末法時期一切說法、法門,若能以此經作為一個規範,其合理性跟保護性的功用才會產生。


此論述是為了「將密法會歸大乘作為目標」,理想上是以楞嚴經作為所有密法的規範;末法時期一切說法、法門,若能以此經作為一個規範,其合理性跟保護性的功用才會產生。

因此,接下來連續幾週,每天的文章分享,就會以此《顯密會歸論》暫時作為主題。為了方便簡短的緣故,所以採用比較文言的寫法但是其內容還是需要經由開示,方能夠完全明瞭;經由講解,才不會有所誤解。因此當前分享的文章,就權當作只是一種將來口傳講解前的公佈,等未來有機會,再講解其內容,並希望佛陀的教法— 頓、漸、秘密、都能夠回歸到大乘佛法之中,成為有利的左膀右臂,不但解除彼此之間的誤會,更能夠互相合作,「使佛法修行之道,歸於完整」。最後,迴向一切佛弟子顯密圓融、福慧增長。


希望佛陀的教法— 頓、漸、秘密、都能夠回歸到大乘佛法之中,成為有利的左膀右臂,不但解除彼此之間的誤會,更能夠互相合作,「使佛法修行之道,歸於完整」 。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