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漢傳的入手重點


《虎溪三笑圖》(見圖),26.4×47.6厘米,無名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問:如何弘揚漢傳的入手重點是?
答:
漢傳有八宗至十宗
我用天臺的教義來統合餘宗跟法門
問:
老師覺得當今漢傳的問題在哪?
答:
目前「法相錯亂」的問題最為嚴重,法相還原了,相似佛法就會結束。
問:法理淺化一點說會不會解決問題?
答:
說可以簡單輕鬆
但「法理」要嚴謹完整
而讓「修」的部分可以用極簡的方式去深入,融合生活體驗。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虎溪三笑圖」介紹
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云: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傳說,則可能與齊梁以後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文化現象有關。
虎溪三笑」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傳統題材,記錄了一段興味悠長的六朝文人逸事:東晉名僧、凈土初祖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創立白蓮社,集結一時名彥談法論道。池水清漪、白蓮搖曳之畔,思想之盛和言語之美的交匯與碰撞締造了這一魏晉思想史上「玄佛合流」的著名文化事件。慧遠雖喜結勝友,但一直謹守送客不過寺外山下虎溪的原則。一日,陶淵明和陸修靜同訪慧遠,三人縱論今古,機鋒相契,臨別時談興難止,慧遠執意相送,且行且言,不知不覺已將二人送過虎溪。頃刻間,四野轟然虎鳴,慧遠方憬悟此前盟約,三人遂相視大笑。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不過,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據說,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正如聯語中所揭示的,是當時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趨勢的一種反映。據考證,釋慧遠與陶淵明約略為同時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晚過百年,所以“三笑”之說可能屬虛構。但這個題材日益成為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

對於這個故事的本源和寓意,學界已有定論,認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儒、釋、道內在相融的生動例證。

 


(來源出處:中文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