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是否實有所見?以及如何站在法性的層面看待生死?


我們以慣性的,侷限的,二元化的見解,區隔了一切業相跟自體本為無二的關係。圖來自Pixabay

問:
見道是否實有所見?以及如何站在法性的層面看待生死?

答:
在法性的層面就沒有生死。
佛陀的經典裡面講我們要離開實有生住異滅。
當然這是大乘的高度來講的。

對二乘的修行者而言,他們的重點,反而是要把如幻的生老病死,早點停止下來。
為什麼要停止下來?因為確實生老病死的輪迴,所帶來的是眾生一切的痛苦。

但是站在大乘的高度來看,我們的心性本體因為其本俱的功能,一直不斷地在顯現我們的存在,包括整個宇宙,而此顯現的來源是業力,業力透發出於業種,業種的本質實同於空性,故其所顯現,我們便稱之為業相。


因二元性的緣故,我們已先將生死跟解脫分兩部分,後再將解脫的權利,交給自己以外之處。因此佛陀說三界本無我,而我們卻以有我之心,追求無我之境,如此將永不可行。   輪迴圖

我們以慣性的,侷限的,二元化的見解,區隔了一切業相跟自體本為無二的關係。
因此我們就在心性的顯現中,很自然的落入了存滅得失的狀態,所謂的「蘊的集聚」也堅固起來,那麼生滅也跟無生滅,由此妄見中被對待了出來。


於法有執,也是我執的一種面向,這都是我們要謹慎發現的,不然你的佛法知識跟經驗,都可能會製造許多對立跟恐懼,最後形成一種宗教狀態的控制。

這是一般宗教信仰在尋求解脫時,卻始終有所矛盾的情況,因為二元性的緣故,我們已經先將生死跟解脫分成了兩個部分,然後我們再將解脫的權利,交給自己以外之處。
因此佛陀才會說三界本來無我,而我們卻以有我之心,來追求無我之境,如此將永不可行。

其實只要於法一旦「有所得」,那麼法執一定會延伸為「慢」的,於法有執,從某一個層面上來說,也是我執的一種面向,這都是我們要謹慎發現的,不然你的佛法知識跟經驗,都可能會製造許多對立跟恐懼,最後形成一種宗教狀態的控制。

高手都是做好自己,沒有任何欲望、操控。一切衡量標準,只要沒有跳出二元對立,都是屬於大腦層面,都不是源頭智慧。

源頭智慧是合一的,是完全獨立於外在卻引領外在回歸於源頭的。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 如欲引用或轉用,懇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