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一切的修養方法都不離這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及其他一切宗教,人類一切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自己的思想。

南懷瑾老師:一切的修養方法都不離這三個字!
金剛經》上「善護念」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後來禪宗興盛以後,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什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 ?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註解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什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什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凡裡頭的超脫。


「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裡?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什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

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閒來無事在愁。講不出來的閒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圖 : 拈花微笑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菱田春草 1897年作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

在《金剛經》開始須菩提向佛問問題時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句話中了。

「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工夫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

「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真正的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金剛經》這本經典是講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線,由須菩提提出來問,佛說明了一個入門的方法--善護念,就是金剛經的要點。真正的修養,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個字,「善護念」。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圖 : 敦煌莫高窟 拈花微笑


《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

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
圖 : 
印度阿旃陀石窟上的拈花微笑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裡。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現在給大家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複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第二品善現啟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護個什麼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淨。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淨,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

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無法。曉得涅槃無法,那叫我怎麼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於相,就到達涅槃,此外別無他法。

( 來源出處 :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

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護念」,這兩個字要注意。《金剛經》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

護念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護念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才是善護念。所以,經上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念頭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樣,隨起隨空。「是真護念」,這樣就解了真護念,也是真無心。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實際做工夫方面有四句話,大家一般不注意,「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達摩祖師傳給二祖神光的用功修證的方法之一。

外息諸緣,放下外面的一切,不光是靜坐做工夫,隨時如此。內心無喘,為什麼用這個喘字?喘氣,我們普通認為是呼吸,在修道的工夫上講,內心靜止了,呼吸也住了,心氣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雜念妄想都住了,就是內心無喘。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這個就是金剛經的善護念,你講對了,十方佛菩薩如何降伏其心?善護念!就是一個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這是正定了。心如牆壁,不是得了心臟病狹心症,是內外隔絕了,外面環境再吵、再亂,沒有關係,自己內心依然清淨,所以心如牆壁就隔離了,不要光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並不是說這就是道、就是佛法,這樣可以進入佛法真正的三昧。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實際做工夫方面有四句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他傳給二祖神光的用功修證方法之一。
圖 : 
明憲宗朱見深33歲之作 菩提達摩大師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永遠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動壞念頭,乃至不動念,意念如如不動。我講《金剛經》的時候說過:《金剛經》的精華就在三個字:「善護念」。什麼是善護念?就是護彼意,保護你的起心動念。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禪定的境界裡,叫作「隨禪定」。「離眾過」,是身口意離開一切的過錯。

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

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 來源出處 : 文章整理自《南懷瑾老師講宗鏡錄》《南禪七日》《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