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正法與戒法是否有衝突?


大乘佛經是菩薩如來的見地,而不是聲聞小乘的見地;它發展出來是一個完整的大乘佛國境界,既沒有局限,也充滿了自覺,以及對一切社會規範,與萬物規律的尊重。

問:
從開始修行,到吃素,斷貪!修唸佛法門,受八關齋戒,停止家庭夫妻的關係,到最後能夠出家修行。這是否才是正確的修行道路?這與佛教了義經典的內容是否有衝突?

答:
修行的重點在於我們是否了悟到圓滿的心性。
心性本身包含了一切的狀態;出家跟在家也在其中。
僧俗是人生的選擇,也有各自的責任,能夠搭配得好,佛教跟佛法都能興盛。

大乘的佛經是菩薩如來的見地,而不是聲聞小乘的見地;它能夠發展出來的是一個完整的大乘佛國的境界,這是既沒有局限,也充滿了自覺,以及對一切社會規範,與萬物規律的尊重。


出家僧人必須遵守小乘戒律,不論他的見地到達什麼程度;他應該要能夠理解戒律本身對出家僧團的重要性,以及它代表的是佛陀僧團的延續。

出家的僧人則必須遵守小乘的戒律,不論他的見地到達什麼程度;他應該要能夠理解戒律本身對出家僧團的重要性,以及它代表的是佛陀僧團的延續,如此重要的價值;而這與在家人的佛化家庭,是完全不同的。

依照了義的大乘佛經,講的是帶領所有的僧俗弟子走向成佛,而不是把在家人帶向出家,認為一旦成為出家的僧人,才會是修行有所進步的正確選擇與形象,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如果這樣的見解是正確的話,那麼普賢與觀世音菩薩,現在還沒有出家,應該是在修行上出了些問題。

我們應該理解在家跟出家各自提供了不同的修行環境,在無量劫的菩薩行修持當中,你可以依著你的需要跟程度選擇這些身分,而它會給你適合的修行環境,提供幫助,支持你的精進,但是最後的目標都是佛果自解脫的境界,而這個實際的真理,跟在家出家是沒有關係的。


在家跟出家人都要盡好各自的責任與戒律,因為只有堅固的硬體,才能支持提升軟體智慧的負載與上限。

因此在家跟出家人都要盡好各自的責任與戒律,因為只有堅固的硬體,才能支持提升軟體智慧的負載與上限。

要讓佛教興,則佛法盛。佛法興,則佛教盛;不使了義正法與戒法有所抵觸。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