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和出離心,這兩者聽起來會不會有矛盾?


楞嚴經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目標。

問:
佛教教人家要有慈悲心 ,又勸人家要出離;這兩者聽起來會不會有矛盾?

答:

先談出離好了

出離心是通三乘一切法的,出離也有智慧的差別。

 

一般的出離是指對現象的出離。

有一些人出家也是這個心態,但真正的出家是發大願,救度眾生荷擔如來的。
 

中等的出離是出離煩惱,藉現象來調柔心性,這很不容易。

尤其“人天乘”,某個程度上跟“大乘”很像,因為都有不捨世間與利益眾生的意願,其實主要是在智慧上的差別而已。
 

這個是有心要常在人天利益有情的人,要特別注意的地方,要求悟道修道才行,不然雖行善法自己還是在輪迴,救不了人得解脫智慧,只能停留在世間生活及老病等所需的協助。但這已經不容易了,因為人心自私煩惱俱足,你幫他,如不合他的心意 ,他還恨你勒,所以不要小看世間行善的人。佛教一向很缺這一塊,理論都講的高的很,但世間有災難、別人有困難時都看不到人,反而其它宗教願意深入來幫助。
 

佛教的文化素養很深 ,對於淨化人心從“根本”上的改變 ,非常有辦法 ,也非常直接,但是有時候就變得比較不注重那些表像的慈悲救濟了。

 

所以我們講正法,全心投入在這一個部份,那就支持其他的行善團體,也是功德一件。但要會迴向自他一切眾生成佛,只有證得《般若》,才能真實利益有情離苦得樂。

 

上等的出離是“無所離”,因為法本來出離。
也就是說佛法本來就是出離而且清淨的,在本心上面來說就是如此。

 

但是佛法雖然“離一切相”卻又“即一切相”。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相都是這一個“佛法”(如來藏)所出生的,所以你說祂是有離還是沒離?

 

佛法的甚深微妙就是這樣,離一切相又即一切相,唯證乃知。

在壇經上六祖慧能大師曰:「離一切相是佛,即一切相乃心。」

 

那麼接下來就是在這一個佛法(如來藏)裡頭去圓滿一切法 、一切相了,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一切種智。

因為這個一切種智,畢竟不離開世間,所以佛才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麼當你有這些智慧了之後,你的慈悲心就叫做〖無緣慈、同體悲〗,因為那個慈悲心不是來自於感性的、情緒的衝動。

 

禪宗裡面說開悟了以後你就能夠知道,你與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呼吸;達摩祖師講一切有情眾生同一法身亦同此理。

 

所以菩薩修行六度萬行,廣利一切有情眾生,但是皆不取相,因為了知“佛法”,實證了“佛法”,所以時時刻刻都在培養這個“慈悲心”。

 

楞嚴經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目標。

 

最後“有漏”的慈悲心都【不轉】了,完全《一合相》,真淨無垢,轉識成智;所謂眾生起念諸佛皆知,隨緣相應皆令滿足。

 

正因如此,佛弟子們每次見到諸佛菩薩,觀音大士,都會發自內心的依止懺悔與發願了。

( 來源出處:如是禪武 聞如是 問與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