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無行經》偈


唐宋文人雅士的優雅生活情趣和超然物外的人文情懷

《諸法無行經》偈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  勿壞於貪欲,

諸法即貪欲,  知是則成佛。

貪欲及恚癡,  無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則成佛。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於夢中,  得道度眾生,

無道無眾生,  佛法性亦然;

道場無所得,  若得則不有,

明無明一相,  知是為世尊。


眾生即菩提,  菩提即眾生,

菩提眾生一,  知是為世尊。


譬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事,

所見無有實,  無智數若干,

貪瞋癡如幻,  幻不異三毒,

凡夫自分別,  我貪我瞋恚,

如是愚癡人,  則墮三惡道。


實相無貪恚,  癡亦不可得,

分別如幻法,  自生煩惱熱,

實相無煩惱,  無眾生無佛,

分別無生法,  凡夫願作佛。


不見諸佛法,  亦不見眾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眾生尊。


若人求菩提,  則無有菩提,

是人遠菩提,  譬如天與地,

知諸法如幻,  速成人中上。


若人分別戒,  是則無有戒,

若有見戒者,  是則為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為導師。


如夢受五欲,  娛樂自快樂,

分別見女色,  此中實無女。

戒毀戒如夢,  凡夫分別二,

實無戒毀戒,  知是為導師。


凡夫著名字,  不知語言性,

名字非名字,  知是得無生。

自謂是菩薩,  讀誦為人說,

己身無所行,  但依恃種性,

但讀經求道,  常見他人過,

著威儀文頌,  見人敬自貴,

恃種性文頌,  不知法實相,

如是之人等,  終不能得佛。

為說諸法空,  惡心好諍訟,

是人無佛法,  亦無有菩提。


知瞋忍同相,  達是終不瞋,

不了眾生性,  是則生瞋恚。

自言菩薩者,  復作如是說,

我慈悲一切,  成佛度眾生。

他惱生瞋恚,  懷忿不與語,

常求他人過,  樂於鬪諍訟,

亦稱歎忍辱,  及說諸法空,

我心多憍慢,  常觀他人過,

貪著於美味,  晝夜念五欲,

是人入城邑,  自說度人者,

悲念於眾生,  常為求饒益,

口雖如是說,  而心好惱他。


我未曾見聞,  慈悲而行惱,

互共相瞋惱,  願生阿彌陀。


若人如恒沙,  惡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則生清淨土。

佛土非佛土,  知如虛空相,

不分別國土,  及國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  能生諸佛國。

自言忍眾惡,  見菩薩如佛,

我未曾見聞,  佛相而瞋者。

各自美毀他,  樂檀越知識,

言我所教化,  護使令如法,

汝應我所度,  莫親近餘人,

彼人行不純,  常處於憒閙,

是人於佛道,  不能勤修行。


真求佛道者,  晝夜各三時,

頂禮諸菩薩,  應生恭敬心,

隨其所行道,  不說其過失。


若見著五欲,  不說其過惡,

應當念彼人,  久後亦得道,

次第行業道,  不可頓成佛,

或非久發心,  是以行此事。

勿分別貪欲,  貪欲性是道,

煩惱先自無,  未來亦無有,

能如是信解,  便得無生忍。


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當入無文字,  實相之法門,

若能信是法,  則無婬怒癡。

觀貪欲愚癡,  即是無量相,

是二無文字,  以文字故說,

諸有文字處,  是皆無有實。


一切諸音聲,  觀是一音性,

佛說及邪說,  是皆無分別。


法雖以言說,  實無法無說,

能入一相門,  則得無上忍。


是忍是非忍,  勿作是分別,

於欲瞋恚心,  勿計其中利,

知是二無生,  當為世中尊。


東西南北方,  如恒河沙土,

皆碎為微塵,  一塵為一國,

滿中諸珍寶,  於無央數劫,

供養諸如來,  其所得功德,

若人聞是經,  過彼百千倍。


若有出家人,  一心求佛道,

我囑累是人,  此祕密要法。

若有誦是經,  及以解其義,

無量總持辯,  自然皆當得,

利根無盡慧,  樂說之辯才。


無量億諸佛,  皆亦與是人,

諸經妙法寶,  自然皆能說。」
 

*****************

《諸法無行經》偈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有無量佛道   

若有人分別  貪欲瞋恚癡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菩提與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門  平等無有異   

凡夫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貪欲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見者   
是人為貪欲  將入於地獄   

貪欲之實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實性  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謂是無相   
若能如是知  則為世間導   

若有人分別  是持戒毀戒   
以持戒狂故  輕蔑於他人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見中   
若住空閑處  自貴而賤人   
尚不得生天  何況於菩提   
皆由著空閑  住於邪見故   

邪見與菩提  皆等無有異   
但以名字數  語言故別異 
若人通達此  則為近菩提   

分別煩惱垢  即是著淨見   
無菩提佛法  住有得見中   

若貪著佛法  是則遠佛法   
貪無礙法故  則還受苦惱   

若人無分別  貪欲瞋恚癡   
入三毒性故  則為見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無生忍   

若見有為法  與無為法異   
是人終不得  脫於有為法   
若知二性同  必為人中尊   

佛不見菩提  亦不見佛法   
不著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眾生  勿分別其性   
一切諸眾生  皆同於涅槃   
若能如是見  是則得成佛   

其心不閑寂  而現閑靜相   
是於天人中  則為是大賊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若作如是願  我當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無明力所牽   

佛法湛清淨  其喻如虛空   
此中無可取  亦無有可捨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眾生   
凡夫強分別  作佛度眾生   
是人於佛法  則為甚大遠   

若見眾生苦  則是受苦者   
眾生無眾生  而說有眾生   
住眾生相中  則無有菩提   

若人見眾生  是畢竟解脫   
無有婬恚癡  知是為世將   

若人見眾生  不見非眾生   
不得佛法實  佛同眾生性   
若能如是知  則為世間將   

若人欲成佛  莫壞貪欲性 
貪欲性即是  諸佛之功德 

若人欲發心  隨順菩提道   
莫自有分別  心異於菩提   
發心即菩提  知是為世將   

若說外道惡  稱佛世中尊   
是二說非異  知是為世將   

若人求菩提  是人無菩提   
若見菩提相  是則遠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為世間導   

若人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   
即著眾生相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住於有見中   

貪欲無內外  亦不在諸方   
分別是空法  凡夫為所燒   

如幻如焰響  如夢石女兒   
諸煩惱如是  決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為狂惑   
若求煩惱性  煩惱即是道   

若有人分別  是道是非道   
是人終不得  無分別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遠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一切有為法  即是無為法   
是數不可得  無數故無為   

若以菩提心  自高無所畏   
自念當作佛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離菩提寶印   

若有但誦經  憶想作分別   
不深思義趣  但為貪名利   
自念當作佛  必成無有疑   
唯貪於名利  讀經住閑靜   
分別少欲行  還為貪心牽   


若欲捨遠貪  不得遠於貪   
若達貪實法  是人能離貪 

不得法實際  雖長夜持戒   
得諸無礙禪  不入佛法味   

知法無有性  不壞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脫有見中   

以無持戒性  知於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終不毀於戒   

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議   
無量方便力  引導諸眾生   
以一相法門  令入寂滅道   

凡夫聞佛說  無我無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墮深坑   

雖白衣受欲  聞是法不畏   
勝於頭陀者  住在有見中   

現在十方佛  利益諸世間   
知法如虛空  皆以得菩提   

若有無智者  樂於分別法   
聞是實法者  則生疑怖畏   
是人無量劫  備受諸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