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維摩詰經》的最重點


敦煌莫高窟中的「文殊問疾經變圖」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如果把本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這個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真正了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秘,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

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再講個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對子:

見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本是無生

像這些佛教文學,禪的精神,靈性智慧的淵源,都與《維摩詰經》有密切的關係。……

本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經」,後來也有題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那是後世因為尊崇釋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實際上原經的翻譯不用佛說二字,只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經,因為這本經的中心佛法是由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也有把經題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解脫身心的煩惱,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凈。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順便提到,佛法所說不可思議,是說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識來討論研究。你只能用一個信的方法來修持。或者是信凈土念佛法門,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門。堅定專一地去求證,在求證的過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如果是不能思議,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因思議所生,豈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議與思議的分別何在,這是佛法中的秘密,《維摩詰經》本身也給了你答案。

 

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維摩詰經》:十大經典名句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等,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大乘佛教的權威性經典,被譽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在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問世以來,傾倒了無數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對中國的佛教、哲學、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經的主人公是古印度的在家大菩薩維摩詰居士,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以居士身份輔助佛陀攝化眾生。經中所講的內容微遠幽深,窮理盡化,非下乘智力可測,非常人可思可議。

 

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中的「心凈則佛土凈」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於整部《維摩詰經》的一根主線——「不二法門」,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


《維摩詰經》的思想,經中的兩句話可以作為點睛之筆:

一是「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二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唯心凈土」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許多佛門經典都曾不同程度地說到它,但唯有《維摩詰經》談得最是直截了當、生動透徹,對中國佛教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的影響也最大。

 

認為入世、出世不二,是《維摩詰經》另一個重要的思想特點。維摩詰居士本人就是一個擁有妻子親眷乃至往來於酒肆淫舍,卻又能一塵不染的大菩薩。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在入世中出世的精神,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維摩詰經》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學色彩。舉凡治文學史的,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歷史上有許多詩人畫家、文人墨客都十分推崇《維摩詰經》,認為把它擺在文學史上,也是一部絕代佳作。
 

心凈則佛土凈,這是《維摩詰經》中最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當今社會,一切都被商品化了,損人利己、唯利是圖成為很多人的處世準則。在這物慾橫流、世風日下之時,需要《維摩詰經》來凈化世間。若要凈化世間,要先凈化各人的心靈;每個人的心靈凈化了,這個世界自然就美好清凈了。
 



吳炳《出水芙蓉圖》·南宋·絹本設色·紈扇·23.8×25.1cm

1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譯:倘若菩薩想要成就清凈的佛土,就應當先清凈自己的心;隨著自己的心清凈了,佛土自然也就跟著清凈了。

 

2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譯:雖然生活在世間,卻不沾染世間的煩惱習氣;雖然家有妻小,但常修持清凈的佛道;雖然有眷屬親戚,卻享受著遠離塵俗、超越苦樂的安寧。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真正的出世,是「心出世」而不是「身出世」。人間種種,正是修行;出泥不染,最是境界。

 

3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譯:文字本身沒有自性,沒有文字這種實在的東西,不執著於文字就是解脫。解脫的境界,才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


4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譯:正直不屈之心就是道場,因為直心真誠、不虛假。

道法自然,自然即真。直心的反面是諂曲之心,自以為聰明,其實愈加悖道。世間事盡可權宜,但必須以不失本心為基礎與根本。世人醉心處世之法,往往失了本而不自知,只能越陷越深。


5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譯:一切煩惱就是道場,因為煩惱也是實相本質的展現;眾生就是道場,因為藉由眾生,便能了解無我的道理。

 

6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譯:什麼是得病的根本原因?執著、逐求外物的心,便是得病的根本原因。


7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譯:只有在煩惱的泥淖中,眾生才能生起佛法的覺悟。因此要知道,一切煩惱,就是成佛的種子。


8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譯:生起和滅亡是二,但萬法本就不生,更沒有滅,能在不生不滅里安住於空寂,就是不二法門。


9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譯:我觀察如來,過去沒有來,未來沒有去,現在也不在。

 

10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譯:依從內涵,不依從語言;依從真正的智慧,不依從一般的認識;依從究竟的經典,不依從不究竟的經典;依從正法,不依從人。

 

 

(摘自王陽明心學)